【摘 要】項目課程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建立知識與任務之間的聯系,以職業情境中的實際問題為中心是開發設計的核心,讓學生帶著來自行業企業工作實踐的特定任務自主探索問題、激發學習興趣,在完成工作任務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關鍵詞】項目課程 能力本位 開發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6-0010-02
一 高職項目課程的內涵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基本定位為技術技能人才。作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的高等職業教育,其特色化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高職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必須具有從事某一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職業能力。因此,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的構建必須明晰職業能力及其形成機制。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利用學習資料,在自主解決問題中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建構主義者強調學習的情境性,認為知識生存于具體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動之中,概念知識不是抽象獨立于情境的實體,它們只有通過實際應用活動才能真正被理解掌握,知識、學習是與情境化的社會實踐聯系在一起的。
項目課程正是一種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課程模式。關于項目課程的定義說法不一,被普遍認同的是項目課程是以工作任務為課程設置與內容選擇的參照點,以項目為單位組織內容并以項目活動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課程模式。項目課程與職業工作任務之間有密切的聯系,具有職業性、實踐性的特征。
項目課程的職業性。項目課程把工作任務作為學習載體和中心,將學科課程抽象的概念原理變為具體的任務。項目課程內容的組織以工作的實踐過程為主線,按個體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遞進;而非以學科的知識邏輯為主線,按專業學科的知識順序遞進,從而克服了傳統課程學習內容與工作相脫節的現象,實現學習內容與實際工作的對接。
項目課程的實踐性。項目課程強調行動導向,以實際工作任務為主線,學生通過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學習行為,自主建構知識與技能,在學習中體驗實際工作的全過程,做中學、學中做、邊學邊做。
相較于學科課程,項目課程有利于職業教育課程內容與崗位能力要求的緊密匹配,滿足社會需求;有利于學生建構技術知識的完整意義,有效實現知識技能向實際應用的遷移;有利于促進職業教育課程內容的完整性,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工作態度和工作習慣。項目課程是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的必然選擇。
二 項目課程設計
1.項目課程內容設計
學科體系是按照知識的內在邏輯順序建立起來的知識體系。課程建立在學科體系上,它關注顯性理論知識的復制與再現。工作體系是實踐體系,它是按照工作任務之間的相關性組織的。項目課程建立在工作體系的基礎上,它更為關注蘊涵在動態工作體系中隱性知識的生成與構建。因此,項目課程內容的設計不能閉門造車,必須與行業企業和實務部門密切合作、協同創新。
分析職業崗位工作任務是確定項目課程內容的關鍵。行業專家、課程專家、專業教師先從某一崗位或崗位群眾多工作任務中篩選出典型工作任務,并對典型工作任務進一步分解,明確具體的工作內容和工作要求,提煉職業能力,制作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表。以此為基礎,分析課程結構,構建項目課程體系,確定每門課程內容。
項目課程內容的設計是一個二次開發的過程,通過創建行動化學習項目,實現工作任務到學習領域的轉換。
民事糾紛人民調解課程專業教師深入人民調解組織,通過走訪用人單位、問卷調查等方式,搜集人民調解員崗位的相關資料,與行業專家共同制定職業能力技能標準,與課程專家一起分析課程結構,再與人民調解行業專家依據人才需求確定課程教學目標,以“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完成學習內容”為原則選取課程內容,實現教學目標與行業需求對接、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對接、教學內容與工作任務對接、教學評價與職業能力對接。
2.能力訓練項目設計
職業能力是在探索、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的,不可能從知識中自動產生,它需要得到相應的培養,而這種培養是無法與工作背景割裂開的。
知識與工作任務間的聯系是職業能力的本質,項目課程開發的核心任務就是建立知識與任務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在具體的工作情境中,主動建構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民事糾紛人民調解課程選擇典型工作任務使能力訓練項目具體化,并分解完成該工作任務的步驟,細化每一步驟的能力目標、知識目標和情感態度。本課程設計了六大項目,每個項目又包含若干學習情境,通過還原和再現工作過程,強化能力訓練,注重素質培養。
三 項目課程實施
項目課程實施的關鍵是轉變傳統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觀,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指導者和監督者。
1.教學組織形式:分組教學
由于項目課程以項目活動為主要學習方式,小組人數不能太多,5~7人為宜。每組選出一名小組長,由小組長擔任“項目經理”,負責組織小組成員分析任務、制訂工作計劃、分工并實施計劃。科學合理的分組方式是分組教學的關鍵步驟和成功前提。分組時要合理配置各小組成員,注意組與組之間的平衡,總體水平要基本一致。它有利于將合作與競爭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格局。
2.教學方法: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法是目前比較符合高職項目課程實施需求的教學方法,它以工作任務為核心,訓練學生的職業技能并構建理論知識,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完成“工作項目”的方式進行學習,一般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確定工作任務,創設學習情境。教師根據課程整體設計中本項目任務所要達到的能力目標,創設與本專業就業崗位的真實情境一致的學習情境。學習情境源自生產生活實踐,使學生更好地將理論學習與工作實踐相結合,使原來枯燥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激發他們對項目任務完成的期待。民事糾紛人民調解課程以如何采取人民調解的方式化解民事糾紛作為工作任務,為學生提供真實的民事糾紛個案,使學習在模擬現實情境中展開,讓學生面臨一個需要去解決的現實問題。
第二,制訂工作計劃。學生通常以小組為共同體進行工作,確定工作內容和步驟,制訂項目工作計劃。學生通過共同體對工作任務進行探討,為了完成任務需要成員之間的積極互動、協商交流。民事糾紛人民調解課程教師在確定工作任務、創設學習情境后,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嘗試完成工作任務。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為幫助學生克服恐懼和煩躁心理,教師要細化對學生的指導;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由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共同擬定調解方案。
第三,實施計劃。小組成員通過溝通協商,明確各自在組內的分工,按照事先制訂的工作方案相互協作,共同實施工作計劃。
第四,展示評價。工作任務完成后,各小組推選一名小組成員對成果進行匯報,然后小組互評。通過師生共同討論任務解決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或查閱其他文獻資料獲得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的理論知識,或者由教師講解讓學生理解和記憶這些理論知識。
第五,教師總結。教師除了對學生在任務完成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團隊意識、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給予充分肯定外,特別要引導學生重新審視在掌握理論知識后,回歸工作任務,思考能否把工作任務完成得更好,如有必要,可以重做一遍。這一環節非常有必要,它有利于促進知識與工作任務的整合。
貼近職業工作實踐的項目課程,其體系結構符合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規律,其知識表征方式有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其教學模式有利于激發高職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興趣和職業興趣,與《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提出的建立真實應用驅動教學改革機制也是相契合的,是富有生命力的課程。
參考文獻
[1]徐國慶.職業教育項目課程開發指南[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徐國慶.職業教育課程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4]徐靜繆.實踐課程的設計與實施[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5]張建偉、孫燕青.建構性學習——學習科學的整合性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