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設施農業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經過全面、系統、深入的探索與實踐,在教學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創建了“園藝植物生產過程和景觀應用相結合”的校企全面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了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創新了教學考核評價體系,且在教學中運用成效顯著。
【關鍵詞】設施農業技術專業 人才培養模式 創新成果 運用成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6-0029-01
學院結合校企合作和行業發展實際,準確把握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方向,及時調整設施農業技術專業建設方向和人才培養目標,經過全面、系統、深入的探索與實踐,在教學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 創建了“園藝植物生產過程和景觀應用相結合”的校企全面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結合現代農業的特點,依據專業崗位群對人才專業技能與綜合技能的需求,從根本上打破了傳統的學科本位教學模式,根據園藝植物生產、養護及景觀應用的工作過程,充分利用生長季園藝植物的生長發育規律,最大限度地實施實踐課程教學,工學交替,創新形成“由知識牽引型轉向技能導向型”教學體系、充分體現校企合作特征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 構建了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
根據行業崗位工作任務對設施農業技術專業人才技能的要求,圍繞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整合和對教學方法的改革,構建了基于園藝植物生產過程和景觀應用等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
1.改革核心課程
按照設施農業技術專業崗位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要求,適應人才培養模式實施過程的需求,將原有課程通過整合、補充和引入行業職業資格標準,以校企合作的方式開發建設園藝植物育苗技術、園藝植物花果管理技術、園藝植物景觀應用技術三門優質專業核心課程,編寫特色教材。
2.創新教學模式
推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按照模塊項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任務實施過程程序化,任務明確具體,教學過程科學、合理、方法多樣,經常與學生交流,對學生教學進行人性化管理。
3.創建“四段式”實踐環節
實踐教學體系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在第1學期,主要是參觀認識實習;第二階段,在第2~4學期,在校內一體化實訓室或校外企業實現“教、學、做”的有機融合;第三階段,在第5學期,通過畢業綜合技能訓練,加深學生對所學專業的理解,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第四階段,在第6學期,頂崗實習,學生直接參與專業的生產與科研活動,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提高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實踐中培養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四個階段,層層推進,循序漸進,不斷深化,既符合高職教育規律,又使校企合作便于實施。
三 創新了教學考核評價體系
以學習目標為評價標準,堅持用多元評價方式引導學生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評價以過程評價和目標評價相結合,注重實踐性引導,過程評價以鼓勵為主。教學效果評價重點評價學習者的職業能力。從教師、企業、學生三個視角完成考核。
四 專業建設及教學改革成果
第一,形成了“園藝植物生產過程和景觀應用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基于工作任務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四段式”實踐教學體系;“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過程評價和目標評價”相結合的考核評價體系等創新成果。
第二,創新成果已全面應用于設施農業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并得到有效的實踐,使課程體系更加完善,校企融合更加緊密,師資隊伍結構趨于合理,服務社會能力得到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高,社會影響不斷擴大。
第三,“創新設施農業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探索設施農業技術專業校企合作運行體制機制建設”已經作為教改課題立項,并且發表了多篇論文。
第四,學生參加2012年內蒙古自治區高職高專“新神農”杯技能大賽,取得團體總分第二名的好成績;2014年參加自治區專業技能選拔賽取得第三名。
第五,通過課程教育滲透、社會實踐等途徑加強對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近年來畢業生就業率平均達到93%以上,職業資格證書取證率達100%,有的學生取得2~3個工種證書。
第六,主動面向市場,服務社會能力逐漸增強。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校企合作力度加大。借此機會,從學院和教研室角度出發,積極組織教師開展對行業企業人員的技能培訓和技能鑒定,取得了顯著成效,進一步拓寬了培訓服務領域。
參考文獻
[1]鐘秉林.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 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00(21):81~82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