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認識論、價值論等角度將教學學術解讀為一種反思性與研究性的命題。大學要提升教學學術水平,要從知識、價值層面改變傳統看法,從“心”認識它的意義。
【關鍵詞】大學 教學學術 意義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6-0038-01
一 大學教學學術的解讀
大學教學學術,是指教師從教學實踐活動中提取中心問題,通過運用適當方法對該問題進行研究,將研究成果應用于教學實踐,并與同行進行交流、反思以及接受同行評價的過程。更有人指出,大學教學學術是指教師提出并對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等實踐問題所進行的系統、專門的探究活動。學者們對教學學術內涵的界定都定格在教學學術能力、行動的過程中,卻未從教學學術的價值與知識層面尋找認識的途徑。
1.大學教學學術的價值層面
大學教學學術發展的內在價值與工具價值指的是什么呢?大學教學學術發展的內在價值首先表現為自身的實踐反思。美國卡內基教學促進基金會主席舒爾曼指出,教學學術主要是指對教與學問題所做的系統探究,它具有公開、能面對評論與評價、能讓他人進行建構且能對結果進行反思等突出特點。大學教學學術的發展離不開教師自身的反思性教學實踐,這與教學學術的兩種活動構成相關—— 一種是“學術性教學”,另一種是“教學實踐中生長著的教學學術”。前者是落實于實踐中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后者歸根于學術研究成果的展現,這就需要教師在實踐中形成一種反思的內在價值。
大學教學學術的工具價值給教師提供了探究的可能。教學學術的探究性,一方面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地、有感情地進行認知的過程。它存在于課堂生活的特殊交往之中,旨在幫助學生順利探求知識。另一方面,大學教師在面對課堂實踐中亟待解決的難題時,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與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不管大學的宗旨是培養人才也好,學術自由也罷,無非是讓教師在未知的教學路上尋求自己的教學風格,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
2.大學教學學術的知識層面
學術界將知識分為三種類型:熟悉型知識、能力型知識和命題型知識。能力型知識形成于表達者的心中,是無法通過語言表述出來的一種能力或技巧,大學教學學術中的實踐性知識就是這種類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能動地把握整體的進程,使學生獲得客觀知識的正確認知,形成認識過程中的價值關系,這屬于實踐性知識的生成過程。
大學教師總是有意無意地借助于自身特有的“實踐性知識”來支撐整個教學工作,它有助于教師重構過去的經驗、把握現時行動甚至預設未來計劃。教學學術的提升同樣離不開教師挖掘自身的實踐性知識,大學教師在實踐中智慧的碰撞、情感交流和心靈溝通,發現與解決問題的創造性活動,都是教學學術的一部分。
二 教學學術的意義
1.學術內涵的延伸
對學術的理解,傳統的看法只是停留在科學研究的層面上,教學學術的提出沖破了對學術的窄化理解,不管在教學領域還是學術領域都是一種突破。傳統對學術偏執的觀念會影響高等教育的發展,與大學教學的發展理念及其職能相背離。博耶從全新的角度提出了包含發現、整合、應用與教學的學術,構成了學術內涵的整套研究體系,使傳統的學術研究范疇得到了延伸。
2.對于高校教師的教學職能重新定位
由于受到自身學歷背景、工作中的發展的限制,大學教師在教學學術的接受方面也受到種種影響。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師的職能已不僅僅局限于“傳道授業解惑”,而從簡單程序化的工作成為創造性的職業,教師開始探索從熟練的教學技能中提取與學術成分相關的問題,如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教學情境的復雜性、教學過程的探究性,教師努力讓教學成為一種智慧。因此,教學學術可以讓大學教師從正確的角度去對待教學與學術之間的關系,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
3.教學在大學中恢復了地位
不論是哪一所大學,都應該承認教學在一所學校中處于中心地位。在傳統的觀念影響下,大多數教師更多地投入到論文的發表、課題的申請工作中,而忽視了教學的質量。大多數的情況下,高校教師的話語權掌握在有重要著作出版、重要文章發表的教師身上,而對身處一線的教師的工作成果熟視無睹。教學學術新視野的提出,讓教學的地位有所提升,它在理論上支持教學、學術上承認教學。
4.為教師的教學實踐指引道路
大學教學學術的提升在于教師實踐中的專業研究,確立牢固教學學術的觀念,加強關于大學教學本身的研究,實現大學教師的專業化。因此,研究教學學術、提高教學水平可以提高大學教師的專業化程度。理論的研究最終還是要指導實踐的,教學學術帶來的理論成果最終能提高教師在課堂中的駕馭能力。顯而易見,大學應重視教學學術,提升高校教學學術水平,進而實現有效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美〕波伊曼.知識論導論(洪漢鼎譯)[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王丹鳳.教學學術視野下的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
[3]袁維新.教學學術:一個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的新視角[J].高教探索,2008(1):23
[4]王玉衡.讓教學成為共同的財富——舒爾曼大學學術思想解讀[J].比較教育研究,2006(5):29~31
[5]魏宏聚.厄內斯特·博耶“教學學術”思想的內涵與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9(9)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