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綠色教育必須有一個良好的定位,貫徹綠色教育理念,明確綠色教育需培養具有合作競爭意識、具有創新能力、符合社會需求、全面可持續發展的綠色人才的目標。
【關鍵詞】高等學校 綠色教育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6-0050-02
綠色教育是生態文明理念及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深化與體現,它致力于培養具有生態意識和全面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新人。然而,在高校教育中卻出現了學生團體合作競爭意識差、缺乏創新能力,學校追求“精英”教育而忽視社會人才需求等的情況。因此,提倡符合社會需求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的綠色人才培養很有必要。
一 綠色教育是高校的必然選擇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中共中央宣傳部、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和教育部頒發的《2001年~2005年全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綱要》明確提出:“在全國高校中逐漸開展創建綠色大學活動。”創辦綠色大學是響應國家建設生態文明的號召,也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必經階段。創建綠色大學開展綠色教育,適應了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是新時代大學的辦學方向。
二 綠色教育的內涵
隨著生態文明綠色大學的深入創辦,綠色教育越來越為高校所重視。目前,綠色教育在當代教育界主要有三種理解:(1)認為綠色教育就是環境保護和環境可持續發展教育。清華大學在國內首先提出建設“綠色大學”的目標,其第一層含義就是用“綠色教育”思想培養人,培養具有環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的高素質人才,使他們畢業后像綠色種子一樣播撒在祖國的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成為我國環境保護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骨干和核心力量。這種理解是從綠色的最基本內涵出發,所以它也是綠色教育的最初內涵。(2)認為綠色教育是呵護生命的教育。這種理解源于綠色對生命概念的體現。(3)認為綠色教育是激發活力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教育。這種理解是對綠色教育內涵的深層挖掘,是綠色教育內涵的最新發展。高校作為社會先進文化先進思想的引領者,承擔著弘揚與傳播生態文明以及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使命,必須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充分發揮好高校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事業中的先鋒引領作用,以生態文明理念創辦綠色生態大學,以綠色教育為新的教育理念,從而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綠色人才。
綠色教育是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它不是簡單的綠色環境教育,而是立足于教育過程中存在的不足與漏洞的基礎上,培養高校師生從思想意識層面認識到人的社會性,正確處理好師生間、學生間的相互關系,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的一種教育。正確面對來自學習生活工作的競爭與壓力,形成良好的競爭奮斗意識。綠色教育主張解放師生思想,拋棄教條與經驗的束縛,正確面對教育中存在的“發展主義”之風,鼓勵師生不斷創新,培養創新意識。綠色教育主張培養的可持續發展的人才應是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全面型人才,他不僅具有融會貫通的理論知識,也能滿足社會現實性的需求,是一種現實意義上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全面型人才。
三 綠色教育的現狀分析
用生態文明理念建設綠色大學應是中國高校必須堅持的辦學方針。用綠色教育理念培養具有競爭合作能力、創新型、符合社會需求、全面可持續發展的人才。雖然許多高校表面上也呼吁建設綠色大學,貫徹綠色教育理念,但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卻存在著誤區。
高校是一個思想開放的園地,也是供先進思想交流的良好平臺,可以說高校師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目前的高校學生大部分是父母關愛過度,長輩過分溺愛的獨生子女,在日常生活中以自我為中心,不能與他人很好地溝通,我行我素,很難融入集體生活,往往是集體觀念比較差,同學關系冷漠,交往功利化,缺少合作競爭意識等。高校這個良好的交流學習平臺不能因此得到最充分的利用,這是高校綠色教育中不能忽略的現實問題。
隨著社會發展步伐的加快,在教育發展領域,“發展主義”越來越盛行。在現代教育中,社會在評價一個學校是否成功時大多看學生的升學率和就業率,家長放棄了對孩子品格性情的教育立場轉而去協助學校追求“學業發展”,學校則以考試成績和升學率作為追逐的主要目標。對高校教師而言,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仍然是傳統的單向灌輸模式,向所有的學生灌輸同樣的內容、同樣的觀點,課堂缺乏互動,教師很少走下講臺,學生缺少參與課堂的機會。這會導致學生越來越缺少自己的主見,一味追求成績,忽略自己興趣的發展,只是一味地接受被灌輸的知識而缺少獨立思索的過程,從而禁錮了的學生創新思維,這是貫徹舊的教育理念帶來的后果。
許多高校也注重學校的“綠色”,如校園綠化及教學硬件的更新,但這僅只是注重對表象“綠色”的追求。綠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說是對思想意識上的教育,是對高校學生只在乎學業的完成及如何找個合適的工作而不重視在校期間自身道德品質修養的批判,而要求對思想政治的學習及生態文明綠色理念的培養。高校對如何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讓他們成為具有合作競爭意識、創造型的可持續發展人才,還需進一步探索。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實力度不夠的表現。
四 實施綠色教育的實踐
綠色教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更加鼓勵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綠色教育強調學生不是單獨的個體,而是作為整體中的一部分,要與周圍其他人與物保持協調友好的合作關系。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團組織活動,在團體中學會與他人更好地和睦相處、增長才能。將網絡、多媒體、電視、報刊等綠色教育的有效媒介作為學生思想交流的平臺來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才能,增加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相互了解。南京工業大學開展“學習周恩來精神,爭創周恩來班級”主題團日活動,引導學生學習周恩來團結協作、求真務實、勇于創新、嚴于自律和無私奉獻的精神。這不僅是高校學生展示自我,促進學生學習交流的平臺,也是一個學校推進綠色教育理念深刻進入學生大腦,將綠色理論轉變為綠色理念意識的良好契機。
綠色教育就是讓每一個學生在突出個性的基礎上激起追求個人發展的欲望,鼓勵學生不斷創新,而不是僅僅注重學生的成績。只有以生態文明理念創辦綠色創新型大學并培養具有創新思維的學生,才能使學生在以后的競爭中獲得更多的優勢。南京工業大學就是以生態文明理念堅持辦綠色創新型大學,由南京工業大學牽頭的江蘇先進生物與化學制造協同創新中心,圍繞區域需求,形成了學校的主導研究方向。近年來,南京工業大學全力建設有特色、高水平的創新創業型大學,人才培養和自主創新協調發展,產學研用緊密結合,成為江蘇高等教育綜合體制改革試點高校。這也是南京工業大學師生堅持綠色教育不斷創新的成果。
綠色教育要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學生就不能僅僅依靠學校的力量。學生作為社會人也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他與周圍世界具有普遍的聯系性。由此要培養全面發展的可持續型人才不能僅依靠學校對學生的教育,綠色教育要求學校教育向家庭教育延伸,相互滲透,并有效結合利用社區載體,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促進學校綠色教育的全方位發展。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探索協同創新育人模式成立家長委員會,開啟了學校、家庭、社會合力育人的新模式。家長委員會在學校、家長及學生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探索出家校攜手、共同育人的一條新路,學院將牢牢把握這一新載體,將家校協同的育人理念不斷引向深入。另外,南京工業大學還與南京建鄴區簽約共建“科技創新創業園”,其定位是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公共社區“三區融合、聯動發展”模式。以學校優勢學科為依托,積極釋放科技人才資源,不斷孵化新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企業,使創新成果實實在在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面向建鄴區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強化政府主導,推進協同創新,不斷提升共性技術平臺的水平與層次,為企業持續創新和產業升級轉型做好戰略支撐,這是南京工業大學創辦綠色大學開展綠色教育,培養具有合作競爭意識,創新能力的綠色人才,并與家庭、社會有效結合的體現。
綠色教育是尊重人、感染人的教育,它歸根到底還是對全面發展可持續型人才的培養,是建設綠色大學的根本目標,也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關鍵。高校應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始終堅持把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通過在課堂教學中可持續發展知識、綠色環保理論和技能的傳授,結合課外實踐,為學生提供必備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和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責任心,使他們建立起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北京市石景山區教育委員會.綠色教育:使命、內涵與實踐策略[N].光明日報,2010.1.20
[2]張宏偉.倡導生態文明 建設綠色大學[N].天津日報,2012.11.19
[3]王大中.創建“綠色大學”實現可持續發展[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8(4):526
[4]李德才、馮小兵、孫曉燕.“綠色教育”理念引領下的高職思政課教學[J].職教論壇,2012(23):29~30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