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參加了各級各類公開課聽課活動,執教老師都選擇了第二課時來展示課堂教學基本功。第一課時在老師們的眼中,似乎成了“雞肋”,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教學內容單一,導入課題、識字寫字、理解詞語、朗讀課文、概括段意、歸納主要內容,難以“出彩”;頭緒繁多,從導入到整體感知課文,模式易僵化,無論是老師或是學生,熱情懈怠。
第一課時扎實了,方能為第二課時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好鋪墊。其實,只要巧妙設計,精心構思,緊扣“新”“趣”“實”,第一課時也能大放光彩。
一 推陳出新
高年級的識字寫字教學一般認為學生有了獨立識字的能力,無須再花時間教學,只是讓學生齊讀。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如果課上沒有讓學生“忘不了”的識字過程,有些錯別字、同音字、形近字,學生仍然會混淆。于是筆者改變了識字教學策略——詞串教學知內容,入情入境學字詞,以《嫦娥奔月》為例。
1.出示詞串
有人說:孩子讀書的時候是最美的,看著同學們專心致志讀書的樣子,老師真開心。檢查一下讀書的效果,看一看這些詞語,能不能讀好。
多媒體出示:
嫦娥 美麗善良 接濟 周旋 百寶匣
后羿 力大無窮 一丸仙藥 凝望 企盼
逢蒙 奸詐貪婪 威逼 翻箱倒柜
碧藍碧藍 灑滿銀輝 皓月當空 樹影婆娑
2.指名讀,指導讀
讀準字音:匣 丸 翻箱倒柜
認讀人物:后羿 逢蒙 嫦娥
學生根據查閱的資料,介紹三人,觀察“羿、逢、蒙”的寫法,強調“蒙”中間的一橫不能少。
讀出韻味:碧藍碧藍等詞的意境,試著練習ABAB式的詞語。
讀懂含義:接濟 周旋 奸詐貪婪 迫不及待 企盼
指導書寫“貪”與“企”,人字頭,一撇一捺要蓋住。
設計意圖:兒歌的形式讓寫字教學童趣盎然,正如新課標所建議的,每課要保證10分鐘練字的時間,學生練字的過程更是學生性情、態度、審美情趣養成的過程。
3.在讀中發現規律,說話訓練落實效
第一、二、三組,試著用后面所學詞語簡述人物的故事。
第四組用上所學詞語描述月下美景。
讀了第一、二、三組詞語后,我們對文中的三個人物有了初步的認識,故事是怎么展開的,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
設計意圖:識字教學應該注重兒童的心理特點,板塊教學以組的形式呈現給學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與記憶規律。此外,這樣的設計將聽說讀寫扎實有效地呈現出來,又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高了字詞教學的效率。
二 多法激趣
1.多法練讀
朗讀課文這一環節,應揚長避短。如是抒情性文章則聲情并茂地范讀,如《月關啟蒙》;假若文中長句子多,生字多,故意賣關子“賞”給學生讀,如《理想的風箏》;倘若文章內容長,就讓學生自由選讀、推薦讀,如《我和祖父的園子》;如果是故事類的,備課手冊的配套光盤又有的課文,讓學生欣賞動畫朗讀,如《推敲》。如此換花樣讀書,不僅能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還能習得讀書技巧。
2.利用好勝心識字
識字寫字可利用白板的作用,不過更為有效的當屬學生編字謎記生字了。摒棄“寫這個字要注意什么”的傳統“填鴨”法,而是采用編字謎的辦法,提高識字效率。
三 夯實基礎
“良好的開頭就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課時,是引領學生學好課文的基礎,是一篇課文教學成敗的關鍵。在第一課時,創造新的開篇花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發揮自主能動性,為絢麗多彩的第二課時夯實基礎。
1.審題要切實
言為心聲,題為文眼,或點明中心,或概括全文內容。從題目入手,對課文題目巧妙地詮釋,讓新課的導入異彩紛呈。既使學生興趣盎然,又可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讓課堂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司馬遷發憤寫史記》這篇課文的教學情境。
師:板書課題,你們說說課題中最關鍵的詞是哪一個?
學生進行交流并理解其意思。
師:司馬遷如何發憤的呢?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教師教學中從題眼出發,緊扣課文重點,幫助學生理清文章脈絡,同時也讓學生掌握一種理解課文的方法。
巧妙地出示課題,抓住題眼,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另外,經常這樣審題學生也能從中領悟組織材料、安排結構、擬定題目等多方面的寫作技巧。
2.習慣訓扎實
翻開每冊的教材,第一頁都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呂叔湘強調: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應該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在高年級,作為第一課時,語文老師要培養學生隨時查閱工具書、搜集資料的習慣,通過隨時查閱工具書、搜集資料,學生不僅開闊了知識面,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性,而且能更好地理解課文。
換一種第一課時的教法,順學而導,教中求變,也能迎來精彩,能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從整體感知文本,能幫助學生打下語文知識的堅實基礎,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