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理是一門特殊的學科,常常需要將具有時空和地域因素的復雜事物表示出來。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最突出的特點是含有大量圖表,正是人們常說的“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它可把抽象的內容如地理事物在空間的分布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直觀化、形象化,起到語言文字難以表述的作用。因此,如何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是學好地理的關鍵。
【關鍵詞】地理教學 識圖 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6-0101-01
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是地理信息的有效載體,其所表達的內容是相當豐富和廣泛的。凡是地理中具有空間區域分布的任何現象,都可通過地圖加以表現,這就決定了地理教學中地圖應用的廣泛性和不可替代性。縱觀這幾年的高考試題,圖像考查是地理高考題的主要特征,基本上每個題都需要圖表輔助(即使沒有圖表的題也需要借助自己記憶中的“圖”作答),所以才有“無圖不成題”的說法。大家都知道地圖是地理教學中最普遍的教學工具,而識圖能力培養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識圖能力的高低是衡量能否學好地理的關鍵。與老教材相比,新教材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圖文并茂,有許多課文是以圖為主體,各種地理圖表中儲藏著大量信息。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通過觀察和閱讀地理圖表獲取信息的能力是素質教育的要求,離開了地理圖表的地理學習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地理學習。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在高中地理課教學中培養學生識圖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 在教學中貫穿識圖能力培養的三個步驟
我在教學中采取“三步走”的方法訓練學生的識圖能力。第一步,文圖對照。就是引導學生在精讀課本時不要只注重文字,而是要對照課本地圖、表格或地圖冊圖表理解課本內容。第二步,圖文對照。也就是在讀完課本后讓學生看著有關圖、表說出課本中的相關內容,如果說不出來就再回過頭去看課本中的文字描述,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逐漸使學生的學習重點和注意力從課本文字向相關圖表轉移,增強學生的識圖能力;第三步,棄文讀圖,讓學生把課本知識全部轉移到相關圖表中,看著圖、表說出有關內容,最終把知識全部落實到圖表中。
二 識圖能力培養的一些嘗試
1.描圖法
這種方法主要運用在學生學習地理的初期,由于學生缺乏繪圖能力,在高一地理教學中讓學生準備繪圖紙,然后把繪圖紙蒙在課本或地圖冊的相關圖上,描一些重要的圖(如太陽光照圖、洋流分布圖、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圖等),通過描圖來培養學生的繪圖、識圖、用圖能力,同時也強化了相關的知識。如果學生的圖描得比較好,可以把它貼在教室里或在課堂上展示,既鼓勵了學生,還可以在教室中創造地理學習的氛圍。
2.繪圖法
地理學習中繪制一幅圖,其價值抵得上讀十幅圖。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學的高二和高三階段,學生已經通過高一階段描圖訓練具備了一定的繪圖知識,教師可指導學生根據各種信息來繪制不同類型的圖表(如坐標圖、等值線圖、餅狀圖等)。學生學會了制作圖表,也就會識圖、用圖了。在此基礎上,教師要經常引導學生自覺從地理素材中提取信息進行制圖,并加以分析,使學生的識圖能力進一步提高,尤其是結合練習中的一些習題教會學生繪制地圖。
3.切圖法
讀圖能力的高低,是地理考試成敗的關鍵。區域圖往往是答題的門檻,對于順利答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學習區域地理時,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涉及的地區和知識點很多,很多區域圖學生不會識別。針對這種狀況,在教學中讓學生采取“切圖法”閱讀區域地圖,識記有關內容。讓學生把一幅較大的區域圖根據圖上現有的經緯線劃分成由相鄰兩條經線和緯線組成的若干小塊,然后每天讀一小塊,詳細了解每一小塊區域中的自然、人文和地理狀況,最后積少成多,讀完全圖。這樣識圖的好處就是學生可以比較詳細地識記較小范圍內的地理知識,增強識圖的針對性和區域感,更有利于鍛煉學生識圖時的細心、耐心和準確性,從而使學生在以后的考試中能準確地判斷局部地圖,正確作答,不斷提高學習成績。
總之,識圖是學好地理的必要手段,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地圖教學,培養學生識圖的習慣與能力,幫助每位學生不僅學會識圖、讀圖、析圖,而且要用好地理圖表、用活地理圖表,這既是學好地理的關鍵,又是提高學生能力和學習成績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張學敏.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J].成才之路,2011(23)
[2]姚凌元.如何提高初中生地理讀圖能力[J].考試周刊,2011(14)
[3]郝哲.地理教學中讀圖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0(3)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