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著課程改革的春風,廣大一線教師都在不斷探索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策略,通過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突破原有教學的局限,積極構建一個高效、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在具體的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本人提出以下幾點策略。
一 積極進行角色轉變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上很多教師唯我獨尊,認為學生要絕對服從教師的權威。新課標提倡,教師要改變原有的不平等觀念,和學生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因此教師一定要注意和學生進行平等對話,放低身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關心、理解學生。比如,在課堂中提問時,學生答對問題,教師要積極進行肯定和鼓勵,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問題回答特別有創新、有想法的,教師要加大表揚,為學生及時樹立好榜樣;甚至有的同學看待某些問題比老師還有見解,看問題角度非常新穎,問題答案也很合理,這時候教師不要為了維護自己的師尊而否定學生,要肯定學生,并給予表揚等獎勵,維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扮演學生良師益友的角色,成為學生生活的伙伴和學習的開路人,促進師生間心靈溝通與交流,營造出活潑、開放、和諧的課堂氣氛。
二 呵護學生的靈性
語文這門學科有獨特的開放性,不同于數學的嚴謹性和答案唯一性,尤其在閱讀理解等方面,常常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正如文學評論中的一條著名理論,“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在教學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某位學生的答案不同于教師的標準答案。對于這樣的學生,教師不能簡單評定錯或對,甚至責備。這樣的處理方法不僅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更是對學生獨特感悟力的扼殺。教師要呵護學生獨特的感悟能力與詩意的理解性,真正以學生為主體,處處為學生著想,對學生的答案要善于從學生的角度理解,并善于學習學生獨特的理解視角來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呵護好學生的靈性,讓學生在寬松、自由的語文課程中充分發展自己的創造性思維。
三 加強溝通、理解,學會欣賞學生
教師要用如大海般的包容胸懷和充滿欣賞的溫暖目光,給學生創造一個自由、和諧的學習環境和心理氛圍,讓學生的身心在和諧的環境中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并及時和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與交流,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理解教學內容,在詼諧幽默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機智,用和平的手段解決教學中的問題,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如何做好語文課堂中的溝通呢?良好的溝通指師生雙方在心靈上互相貼近和融入,具體表現為師生之間的心領神會,能互相體貼與諒解。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助于教師對教學突發事件進行巧妙轉化,并幫助教師順利進行教學管理。教師在教學與班級管理中,要學會變通,用靈活的手段處理棘手的問題,避免不必要的沖突與傷害。通過教師對學生的欣賞與包容,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四 挖掘課程資源,拓寬教學內容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語文這門學科博大精深,凡是生活中的材料都可以加工為語文教學的素材。因此教師要注重從社會與自然中挖掘語文課程資源,教會學生用心觀察自己身邊的生活風景,學會留心社會的小事件。教師可通過開設語文活動實踐課的方式,鼓勵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與自然,進行語文課程的實踐,并通過實踐鞏固理論知識的學習。此外,教師應注意在進行社會實踐活動課時,制定明確的活動目標和活動計劃,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保障學生安全,使實踐活動順利進行。
教師還要注意挖掘傳統文化的力量,對學生進行思想感情的陶冶。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精髓,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僅能增長知識,擴展視野,而且能增強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了解與認同感,了解文化的魅力與語文的重大使命,從而增加學習語文的興趣與責任感。教師是學生人生路上的燈塔和引導者,教師要為學生篩選健康、豐富的文學讀物,引領學生走進文學殿堂。比如訂閱初中語文讀物、開設班級圖書角、鼓勵學生常去圖書館等。
五 根據學生不同個性特點因材施教
新課標提倡教育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個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要成為課堂的主體與主人,教師要做好學生的引導者,積極與學生互動,把學生由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參與者。教師在進行備課與教學設計和內容安排時,要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根據學生的原有知識經驗和生活閱歷,結合不同的身心發展特點,因材施教。
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要注意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揚長避短,學會以長補短。比如有的學生善于朗讀,教師可安排該生帶領朗讀,培養他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在進行作文教學時,教師可采取閱讀范文、以身示范的辦法給學生提供寫作靈感與思路;此外教師要注意發揮不同學生的特長,讓他們在語文課堂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并通過教師的鼓勵與表揚,增強學習語文的信心。這就要求教師在備教材的同時還要備好學生,對不同學生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打造出一堂高效的語文課。
總之,教師要在關心、熱愛學生的基礎上不斷加強自身的職業修養,通過精心的備課和教學設計以及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打造充滿活力而又高效的語文課堂。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