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簡述ISM分析法的內容和流程,并運用ISM法對初中一元二次方程進行了分析,從中體會ISM法的分析流程和效果。
【關鍵詞】教材分析 ISM法 中學數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6-0121-01
目前教材分析的方法有多種,其中ISM法(解釋結構模型法)最大限度地納入了人們的知識經驗,將教材中各要素之間復雜、零亂的關系分解成清晰多級遞階的結構形式,并將教材以一種容易理解、直觀的圖形呈現出來,從而幫助教師更好地分析和把握教材,有效地實現教材的結構化和序列化。ISM法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教材分析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 ISM法(解釋結構模型法)簡介①
解釋結構模型(Interpretive Structual Model簡稱ISM),是由美國Warfield開發的一種系統的分析方法,起初被用于分析復雜的社會經濟系統問題②。1978年佐藤隆博證明該方法可適用于目標分析與教材開發,目前,該方法在教育界主要用于教材設計。ISM法分析教材的基本流程:(1)抽出要素,教師抽取出教材中的基本學習要素(知識點);(2)對抽出的要素,根據他們的邏輯關系,確定要素間的形成關系,做出目標矩陣;(3)借助目標矩陣,制作形成關系圖;(4)研討修正關系圖,并對其進行修改直至滿意,在此基礎上做出教學序列。
二 ISM法的運用案例
本文以華東師大版八年級上冊數學22章一元二次方程為例說明ISM法在教材分析中的運用。
1.抽出要素
根據對課本中一元二次方程內容的分析,抽出7個要素,運用ISM法對教材進行分析。這七個要素分別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定義、一般形式、特殊形式、解法、根的判別式及其逆用、根與系數的關系、實際應用。
2.要素間的形成關系
對抽出的7個要素,根據他們的邏輯關系,確定要素間的直接關系,做出目標矩陣。
第一,各個要素間的關系是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習者的需要決定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分析者對問題的理解、認識和經驗。如一元二次方程中,要素2(一般形式)必須在掌握了要素1(定義)的前提下進行學習,則要素1和要素2具有直接關系,要素1是要素2的直接子目標。以此類推,筆者根據對一元二次方程的分析和理解,確定直接關系圖如圖1所示:
第二,將直接關系圖進行連接,可得到全部要素之間的直接關系圖,如圖2所示:
第三,由各個要素之間的直接關系圖做出目標矩陣。根據各個要素之間的直接關系,按下述方法做出相應的目標矩陣③:以橫軸表示某層級的要素,以縱軸表示各級要素的直接子目標;令某層級的要素與其直接子目標對應的位置為“1”,其余位置為空白,這樣就得到直接關系矩陣,也稱目標矩陣?;谌缟纤龅姆椒ǎ鶕鱾€要素間的直接關系圖,筆者得到的目標矩陣如圖3所示:
3.根據目標矩陣,制作形成關系圖
觀察目標矩陣圖,在橫軸要素1的這一列對應的沒有“1”出現,則表示要素1不存在直接子目標,要素1應該處于形成關系圖的最底層,要素1是學習一元二次方程的最基本的知識。將目標矩陣中縱軸上要素1所在行上的“1”全部置為空白,得到剩余矩陣,再按上訴方法,以此類推5次得出形成關系圖,如圖4所示:
4.確定教學序列
由上述的形成關系圖并結合教師的教學經驗可以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學活動序列如下:①一元二次方程的定義→②一般形式→③特殊形式→④四種解法→⑤根的判別式及其逆用→⑥根與系數的關系→⑦實際中的應用。
三 結論
由上述案例可知,運用ISM法進行教材分析,分析的教學活動序列和課本中的內容安排基本一致,這說明ISM法能對教材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并且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章節中各個知識點之間直接和間接關系,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案,優化課堂教學,真正做到創造性使用教材。
注 釋
①傅德榮、章慧敏編著.教育信息處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②呂峰、賈現召、楊曉英.運用解釋結構模型制定工業工程專業教學計劃[J].工業工程,2010(6):125~128
③彭云.采用解釋結構模型法進行教材分析[J].山西青年,2013(4)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