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物理富有邏輯性、嚴謹性,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傳統的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它沒有根據學生的生理、年齡、性格等因素來教學,不但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扼殺了學生思維和想象力的發展。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如何激發學生課堂的學習興趣,構建高效的課堂模式。
【關鍵詞】高中物理 興趣 情境 質疑 實驗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6-0127-01
一 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能激發學生戰勝學習物理的心理障礙,激發濃厚的求知欲,引導學生自動去探索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設法把枯燥的物理知識轉化為有趣的問題,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導入方式,結合課程內容,把深奧的理論知識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導入的情境中樹立信心,喚起探索的意識。如在教學傳感器及其應用中創設的情境: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你們有沒有這樣的經歷,當你走近自動門時,門會自動打開;電梯門自動關閉時,如果有人正好走到門口,門又會重新自動打開……這是由于傳感器在起作用。傳感器是自動化控制裝置中必不可少的器件,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和電子計算機廣泛應用的今天,傳感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大家通過這節課的學習,結合實例體會傳感器在實際中的應用,培養自己的理論聯系實際和動手能力,同時注意觀察身邊與傳感器有關的例子,如溫度報警器、防盜報警器、火災報警器、測溫器、鼠標器等,并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理解它們的工作原理。通過介紹,學生興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為接下來的教學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 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給學生質疑的時間和空間,給他們展示的平臺,使學生可以隨時質疑,學會質疑本身就是思維的發展、能力的提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以思為核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起點,也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一種體現。教師要把學生真正推到學習的主體地位,就必須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樣學生才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如在功率的教學中,出示一道題讓學生去分析:把一枚硬幣放在書的封面上,打開書的封面形成一個斜面,并使硬幣開始下滑,仔細分析,在下滑的過程中硬幣共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哪些力做正功?哪些力做負功?哪些力沒有做功?如果使斜面的傾角增大,情況會有什么變化?傾角增大時,功率是否也增大?通過這些問題的討論,拓展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積極動腦、大膽探索的意識,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并且體會到學習帶來的快樂。
三 發揮物理實驗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物理公式、定律、概念是比較抽象的物理理論,同時物理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相關的學科。老師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解,不如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把理論結合現實,用實驗來驗證,把抽象轉化為具體,學生理解起來變得容易。高中物理包含的概念極具抽象性,初學者很難理解,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巧妙地設計實驗,使學生產生直接的興趣和懸念,從而調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如在講解自由落體運動時,同學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種習慣,總是認為: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快,拿一張紙和一鐵塊同時下落,再將紙揉成團和鐵塊同時下落,讓學生仔細觀察,得出演示實驗的結果,把學生的錯覺糾正過來,學生感受很深。在機械能守恒定律教學中,設計了背靠黑板用單擺小球砸眼鏡的實驗,同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圓周運動一節課中自制的水流星這個模型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同學們都感到好奇,為什么水在最高點不會流出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四 課堂教學緊密聯系生活,學以致用
物理起源于生活,并指導生活,把課堂問題生活化,有助于學生理解理論知識。使學生感到這個學科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要讓學生體會到物理是實用的,物理就在身邊。引導學生將物理知識嫁接到生活和社會實踐中,用物理知識解釋家庭中一些生活用具、自然現象、科學實驗、各種產業部門中的實際問題等。如高壓鍋的原理、洗衣機的脫水原理、電風扇的工作原理等,使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經驗事實與物理教學相聯系,將生活中對未知事物的求知興趣融于教學的過程。讓學生從直接的生活經驗親身體驗情境中的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初步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學以致用,還可以引導學生理解國家的一些科技政策,如國家為什么要限制高能耗產業的發展,為什么要大力鼓勵企業開發太陽能、核能等新能源,為什么要大力開展太空探索等,使學生的視野從關注書本擴大到關注社會。把枯燥的物理知識巧妙地與生活經驗結合,無異于在其中加入調味劑,使得物理學習變得有滋有味了。
總之,教無定法,高中物理教師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教師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還應“授人以漁”,這樣才能真正達到物理教學的目的。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