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對數學這一基本理念,不同孩子的學習目標、教師的評價標準應因人而異,不能用同一個尺度去衡量,應該以人為本,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面向全體又要兼顧差異,在保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努力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根據各自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選擇不同層次的數學活動,使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功體驗,使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讓孩子凸顯其個性,從而達到數學教育的基礎性、普及性、發展性。
一 正確認識學生之間的差異性,為數學課堂打好基礎
王夫之論詩時說:“作者用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這話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學生對同一個數學知識點的學習、領悟和應用同樣存在類似的情況,這就是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針對這一存在的規律,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也應予以尊重,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進行數學教學。
作為教師,服務的對象就是學生,教為學服務,要想服務到位,還得教師想辦法讓數學適應學生,首先要針對不同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出發,制定出多元、多層次的具體目標,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能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和成功的標準。
二 合作交流中融合學生的差異,達到數學課堂的整體性
雖然說應尊重每一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但并不是學生與眾不同的思想就不需要理會,這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小組交流的求同存異中,達成共識、共享、共進。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1.動手實踐
數學源于生活,歸于生活。對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問題,僅僅是課堂上教師的講解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學生親身經歷,在具體情境中認識學習對象的特征,構建數學知識的框架。如三年級上冊克與千克的學習,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和生活經驗顯然對本單元的學習無任何幫助,怎樣才能構建正確的數學模型,這就需要在實際生活中去尋找、思考。學生帶上老師的學習要求到身邊去尋找“克與千克”,汽車、滅火器、洗衣機等許多物品上都帶有相關的數學信息。再比如身份證號碼的研究,在研究前你要記住、理解其中包含的信息可真不容易,但在了解前面6個是省市代碼、中間是出生年月、后面是出生編號,就簡單多了。所以說,只要做個有心人,生活將會回饋你豐厚的回報,而且令你終生難忘。
2.自主探索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師要把人類的智力財富傳授給學生,并能在他們的心中點燃求知的欲望和熱愛知識的火種。”因此我們要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品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同時感受到數學知識都是親自動手發現規律的。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我先讓學生在課前分別預備好直徑不同的圓和一些毛線,上課時引導學生用毛線繞圓一周,測出毛線的長,根據測得每個圓的直徑和所測毛線的長,讓學生分別用“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這個公式計算出圓的周長與直徑的商,學生從探索中發現圓的周長總是它的直徑3倍多一些,由此引出中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得出的π。這樣既鍛煉了學生動手、計算的能力,又讓學生在探索中接受了新知識,同時促使學生想更深層次地去學習數學,總結出更多的規律,樂于探究數學。
3.合作交流
小組合作學習是課程標準重點提倡的一種學習方法,實質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討論交流中進行思維的碰撞,從而取長補短,達成共識。如當學生學會了用剪、平移、拼的方法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后,就可以通過合作交流的形式探討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讓學生明白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新知識是舊知識的拓展和延伸。
三 建立差異性評價機制,培養學生樂學的學習觀
學生學習的興趣需要教師有意識地激發,更需要去加強、鞏固。因為熱情是一瞬間,時效很短,怎樣讓學生保持學習熱情,讓他們隨時隨地愿意參與學習,這是每一位教師必須思考的內容。我覺得在每一次學習的過程中、結束后我們都要保護好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體會到學習的成功,體會到學習的價值。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建立差異性評價機制。
性格外向的學生需要語言的夸獎,性格內向的孩子需要鼓勵的眼神;學習過程中老師滿意的微笑讓學生壯志豪情,家庭作業本上老師的五角星會讓孩子互相“攀比”,引發下一次的較量……不管是哪種評價都必須建立在真實、被需要的基礎上,那種為了表揚而表揚,學生不稀罕;過度的表揚會讓孩子迷失自我。想要小樹苗在將來能長成參天大樹,還要修剪不必要的枝葉,所以孩子除了表揚還需要批評,中肯的批評能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缺憾。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積極參與到學習生活中去,張揚他們個性化的學習品質。
差異是一種客觀存在,差異更是一種課程資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承認學生學習中所存在的客觀差異,尊重學生學習差異的客觀存在,因勢利導,讓差異引發思考、爭辯,構建積極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和諧發展、最優發展。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