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聽障兒童接受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將來能學會生活、適應社會。因此,在聾校語文課堂教學中,努力開掘語文課堂教學與聽障兒童生活情景的聯系,讓聽障兒童在生活情景中學習語文,在語文中感悟情境,這樣才能學以致用,更好地適應生活、學會生活、適應社會。
【關鍵詞】聽障兒童 語文課堂教學 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7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6-0153-01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啟示我們:聾校的語文教學不應該脫離聽障兒童的生活世界,因為它是聽障兒童學習和生活雙主體學習語文的源泉,是他們豐富生命體驗、完善健全人格、實現回歸社會的重要渠道。為讓聽障兒童更好地適應生活、學會生活,我們嘗試改變封閉的語文教學環境,拓展語文學習的時空,發展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為聾校的語文教學開辟一方新的天地。
一 學詞識句教學的生活化
聾校語文老師都有這樣的體會,年級越高,語文教學便越吃力。詞句的學習必須經由認識、掌握、運用三個過程,才能真正進入聾生的語言體系。
學詞識句是理解課文的基礎。在學詞識句上,聽障兒童存在著學多用少、學難忘易的特點。在聾校的低年級階段要讓學生盡可能多、盡可能好地掌握具有實際意義的詞語和句子,幫助他們更快地進入閱讀階段。
1.營造校園環境學詞識句
校園是學生生活學習的主要場所,經常組織學生在校園探尋一些與語文學習有關的資源是十分必要的,因為這可以使學生建立語文學習與校園資源的有效聯系。如:春天在校園里的花壇邊寫上“春天來了,花壇里的花開了”“蜜蜂采蜜”“小草發芽了”等標語,學習了詞句認識了春天;樓梯上貼有靠右走的小腳丫圖案,學習了詞句,掌握了安全知識“上下樓梯靠右走”。引導學生進行現場情境學詞識句,附于語言內容的同時展示語言形式。
2.創設教學情境學詞識句
聯系生活的點點滴滴,把識字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一方面貼近學生生活,另一方面,易于理解和記住這個字。如教“開”“關”時,利用室內環境,讓學生做“開燈”“關燈”“開門”“關門”的動作來幫助理解;分辨“走”“跳”“跑”三個詞時,可帶領學生來到操場,通過教師的示范、學生邊看指令邊表演來學習,學生個個雀躍,也樂于參與;又如教“蘋果”一詞時,則可以出示實物,讓學生觀察外形、顏色,摸摸質感,嘗嘗味道,學會說“蘋果是甜的”“蘋果是紅色的”“蘋果是綠色的”。這樣,教學中,每位學生都興趣盎然,課堂氣氛活躍,聽障學生在這樣親切自然的學習中就學到了知識。
二 閱讀教學的“生活化”
由于聽障兒童的情感體驗相對貧乏,在對課文情感的把握上常常陷于游離與蒼白。在教學中,努力為聽障兒童創造具體生動、引發聯想的情境,設計雙向互動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由景入情、以情觀景、啟發想象、步入情境。
三 知識在生活中展示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相等,再好的學習如果不使用也會被遺忘,對聽障兒童來說尤其如此。聽障兒童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如果不能靈活地運用到生活中,很難學會舉一反三。
如聽障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強,寫話能力較弱,這使他們學習的詞句因得不到足夠的訓練而顯得退化,要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就是多在生活中使用學過的詞句。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要設置全方位的語文操練平臺,讓學生用“采擷本”積累好詞好句,用“日記本”記錄生活的點滴,用“交流本”寫下同學、老師之間交流的話語。如在開展《爸爸、媽媽,我愛你們》主題班會活動后,組織學生給父母寫信匯報自己的情況。有位同學這樣寫道,“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在外打工要注意身體,我一定好好學習,請你們放心”,還有不少學生聯系自己的學習、生活,紛紛說出自己對爸爸、媽媽的感激之情,寫得十分真摯感人。這樣的語言練習顯然已超出了語文的范疇,它升華了學生的情感,激蕩著學生的思維,真正實現了語文和生活奇妙的融合。學習了《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一課后,安排了學生回家后在父母的指導下學會上網、查資料、發電子郵件,借以復習、鞏固、利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學習了《春天在哪里》一課后,鼓勵學生到校園里去尋找春天,了解更多的有關春天的信息等。這些都取得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只要堅持以聽障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聽障兒童的發展為根本,把語文學習融會進廣闊的生活海洋,就一定能激發聽障兒童學習語文的興趣,促進聽障兒童的語文能力、生活能力協同發展,為聽障兒童開辟一片屬于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的廣闊天地。
參考文獻
[1]胡曉風等主編.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2]邢同淵主編.智力障礙兒童教學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3]葛冬俠.培智學校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探索與實踐[J].學生之友(小學版)(下),2010(12)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