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實踐活動課應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引導學生學會應用數學思想和方法去觀察、分析、研究問題,從而明確學習數學的根本目的在于應用。而特殊教育學校的數學實踐活動課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 數學實踐活動的意義
第一,教師角度,數學實踐活動課是數學內容的載體和實現目標的手段,是區別于傳統課堂教學的主要特點。通過學生動手做、動腦想、動口說,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這些活動要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想得出,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
第二,孩子角度,在孩子們的眼里,數學實踐是輕松的,也大都經歷探索和體驗的過程。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數學知識與現實世界和其他學科之間聯系的活動載體,是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在分析和解決問題過程中加以綜合應用的一個組合內容。
二 如何實現數學實踐活動
1.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身邊的事物更加感興趣,實踐活動課應比一般的數學課更生動,給學生提供必要的生活情景,以便于學生在他們所熟悉的情景中,興趣盎然地主動獲取知識。
如“在一分鐘能做什么”一課中,聯系學生經常看動畫片、喜歡聽音樂的特點,看動畫片、聽音樂,體會一分鐘有多長,同時結合學生的生活與學習情況,安排在一分鐘之內跳繩、踢毽、拍球、仰臥起坐,寫漢字、做口算題等多種活動,這些活動是學生平時所熟悉的,因此,學生在活動中自然、輕松地體會了時間的長短。
通過實踐活動課,引導學生自己主動獲取信息,實現學生自我教育的目的。在實踐活動中更有利于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將對學生的終身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開展教學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作用與價值。學生在實踐活動課中鞏固知識。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在解決問題實際需要中涉及過去所學的知識,因此,對這些知識記憶更深刻;在鞏固知識的過程中伴隨有高興、愉快等情感體驗,因此更不易被他們所忘記。
2.提供自主探索實踐的平臺
第一,讓教師的角色在不斷的思辨中得以認同。小學數學實踐活動中的教師在組織者作用,不僅在課內,而且延伸到課外。引導者角色不是張揚而是隱性的;教師要勤于觀察、善于等待,巧于激起學生的思維碰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做到放收得當,放得真心、實在,收得自然、適時;在合作者角色方面則是顯性的,教師和學生完全置于平等地位,遇到個別問題自己不能解答時,決不掩飾,教學相長,真正形成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共同學習體。
教師是一個組織者,可以幫助學生選題,但決不可代替活動,要充分給學生自由時空,引導學生討論、交流,相互啟發,共同提高;實踐活動中學生無論表現如何,教師應是一個鼓勵者,應給學生以積極的評價,使學生覺得參與實踐活動是一件快樂的事。
第二,讓課堂文化在教學細節中綻放光彩。通過數學課堂上的數學活動與師生互動,逐步形成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數學課堂文化,強調的是“價值、觀念與行為”。在新課程實施以來,“數學課堂文化”已被越來越多的數學教師所認同,并在數學教育中努力構建。價值、觀念與行為,并不是單純靠技術訓練來完成,而是通過感染、熏陶、引導、啟發、培育而成,是需要通過啟發教育來實現。而數學實踐活動課正是實現這一任務的有效途徑。
例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為了讓學生理解“余數一定比除數小”這一概念時,可以采用兩種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
方法一:師出示一組有余數的除法算式:
11÷5=2……1 12÷5=2……2
13÷5=2……3 14÷5=2……4
師:仔細觀察余數和除數(老師的手指向1、2、3、4與除數5),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余數都小于除數。
方法二:每個小組在課前都準備了3個盤子和10粒豆子,活動內容是把10粒豆子分裝到3個盤中,每個盤中的豆子要一樣多。然后請用一條算式來表示分的結果。
學生在分的過程中,不斷地在爭論“夠不夠分?”在一段時間后,他們都得出答案“10÷3=3……1”。
師生再進一步演示比較 “10÷3=3……1”“10÷3=2……4”“10÷3=1……7”三種分法,發現“余數一定比除數小。”
師追問:為什么余數一定比除數小?
從上面兩個課例中發現,第一個課例教師引導學生“發現”余數小于除數的規律,貌似尋找規律,學生實際并未多動腦筋,只是按照老師的“指令”行動。而第二個課例,學生經歷的是一個體驗“做數學”活動的過程,在師生、生生互動中感悟“數學就是生活,試商就是分豆子。”學生在經歷這樣一個具體、半具體半抽象、抽象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對“有余數除法”的理解,而且很快找到了規律。更重要的是他們得到了成功的體驗,將變得更加自主、自尊、自信和自豪。
綜上所述,實踐活動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課程之一,教學中要進一步研究、探索實踐活動課的規律與功能,使實踐活動課“活”而不亂,有條不紊地開展下去,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切實打好基礎。讓我們和學生一起好好走進實踐活動課!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