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三川玲,著名童書出版人,網易教育論壇主持人、《華爾街日報》兒童教育專欄作家,在微信公眾號“tongshuchubanmama”分享觸動內心的教育新知。
一個孩子,當對人對己的善意已經內化,他自然懂得如何去對人對事。禮儀需要孩子去領會其背后的深意。
我住在北京三里屯,這里大約是國內外國人最多的地方。那天在綠葉子超市埋單的時候,排在我前面的,是位外國女士。她刷卡,輸入密碼的時候,我不忍直面她可能出現的戒備姿勢,便轉過身去。過了一會兒,她拍拍我的肩膀,我看到一張全是陽光笑容的臉,她快樂地用中文說:謝謝你!
那一刻,我心里特別舒服,她理解了我的善意,并回以她的善意。我不由得想起了“禮貌”這個詞。
在中國,2歲以上的小孩,幾乎每一天都在被教育要有禮貌,家長要求他跟沿途每一個大人小孩說“早上好”,幼兒園的老師接過孩子,叫他們說“謝謝”、“對不起”。孩子們打開第一大兒童刊物《幼兒畫報》在講禮貌,回家播放的巧虎碟片也大聲地喊著:“請”“你好!”“謝謝!”“對不起!”
我不知道其他的孩子如何,我得老實承認,我女兒小丸子同學是個極其不愛打招呼的小朋友。她讀幼兒園四年,見到健康檢查的醫生從來不說早上好,遇到對她極好的叔叔阿姨也害羞不吭聲。
我不知道禮貌最終會達到什么目的,如果是良好的人際關系的話,我發現小丸子做得其實非常好。比如,她雖然從不說向東叔叔好,但見到向東的時候會像小猴子一樣攀緣到他身上,摟著他的脖子。她深愛的金老師要回家鄉去工作,她跟其他三個小姑娘在離別那天跟老師寸步不離——“從操場上樓的時候,我們四個圍著金老師慢慢挪動,就像四片花瓣圍著她們的花心”,吃飯的時候她難過地哭了,吃不下飯,食堂的大師傅說小小班的娃娃才在吃飯的時候哭。
上小學之后,她忘記帶筆袋,馬上會有同學借鉛筆給她,她從
來沒有因為丟三落四而接受“慘痛的教訓”。
我想起我們這些大人們,并不無緣無故地,朝路上的每個人打招呼,遇到熟人了有時就是笑一笑,甚至是遞一個眼神過去。在公交車上有人看見丸子上來讓給她座位,我們的道謝是如此由衷。親戚朋友遇到大悲大痛,我們會心生憐憫,施以援手。
我想,對于兩歲的小孩來說,更加緊要的,是學會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感受,誠懇地對待他人,對待世界。只有誠懇地面對自己,才會懂得站在他人的立場考慮問題,才會明白,所有的人際關系、社會規范,都在詮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為社會人,自由的界限在于“不影響他人”。
一個孩子,當對人對己的善意已經內化,他自然懂得如何去對人對事。禮儀需要孩子去領會其背后的深意。回到文章開始時的那位女士,我相信世界上最嚴謹的禮儀,也無法寫下這樣的細則:當你輸銀行密碼時有人轉身不看,輸完密碼,你應該輕拍其肩膀,報以燦爛笑容,并說謝謝。
沒有一個禮儀這樣教她,只是內心告訴她這樣去做。孩子們如何擁有這個自動化的內心?只需從今天、從現在,誠懇面對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