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的看法、認知和評價會形成一種心理暗示,往往會成為預言,最終變現。
談到教育孩子的事,經常感到家長對孩子的暗示作用之大。良性的暗示有積極的意義,但運用得當一定是在家長把握好暗示的度,并且明了哪些該暗示、哪些只需付之一笑的基礎上。負面暗示對孩子的傷害很有可能超出很多家長的預料,很多時候家長甚至意識不到自己正在給孩子不良暗示,比如當著孩子的面談論孩子“膽小”。
暗示是把雙刃劍
暗示就像一把“雙刃劍”,它可以救治一個人,也可以毀掉一個人。對孩子,我們要少評價,不貼標簽,多給他正向的積極的心理暗示。
大多家長對孩子的表揚和鼓勵都比較多,甚至可能有些泛濫。這種表揚或鼓勵本身就是一種暗示,我們應該注意使用這種方式的相關情況,注意使用的場合、力度。
比如,當孩子畫某個動物特別像時,我們要給予表揚和鼓勵,但別太狠。如果太過,孩子可能會理解成畫畫就是要“畫得像”,他會把能量全投放在“畫得像”這一技能的提高上,而忽略畫畫本身。同樣的道理,當孩子畫得不像時,如果你說“畫得什么呀,亂七八糟的”——當這個孩子沒有能力畫得像時,他可能會放棄畫畫。針對此事,如果在鼓勵過程中向孩子傳遞他畫得比過去好的信息,并且具體說明哪些地方比過去好,對孩子畫畫興趣的培養更有益。
不給孩子貼標簽
期待孩子有什么改變,就讓我們先做到像孩子已經成為我們期待的人那樣對待他。改變的不是孩子,是大人如何看待孩子的行為。
家庭成員統一對孩子的態度:多描述,少
評價
提問:婆婆照顧我家小姑娘,有時她會當著孩子的面對旁人說:“她脾氣很大,又霸道,沒有保姆敢帶她……”我覺得這樣不應該,又無可奈何。
專家解析:我們常說孩子是家長的鏡子,其實家長也是孩子的鏡子。當我們評價孩子壞,脾氣大,霸道,沒人喜歡時,孩子從我們這面鏡子看到的是一個自私、任性、孤僻的自己。家庭成員最好統一態度對孩子:多描述,少評價。父母尤其要保持警覺性和學習力,積極與其他家庭成員溝通,如果實在做不到,甚至可以考慮換人帶娃。
不要以孩子現在的表現來預言他的未來
提問:小朋友淡定的性格急煞我這個老媽了!樂高課,積木比別人搭得慢很多,積木沒了不跟老師說。玩具等被搶、游樂場排隊被人插隊都無所謂,他會不會以后長大沒有進取心呀?
專家解析:性格本身沒有好壞之分,好壞是后天運用的結果,重在揚長避短,而不是刻意改變。不要以現在孩子的表現去評價或預言他的未來,也許僅僅是他還沒準備好。不要強迫孩子勇敢、活潑。你越接納孩子本來的性格,孩子越有勇氣、信心和力量。
交換也是負面暗示,容易讓孩子把焦點集中在外在刺激上
提問:當孩子不配合時,向孩子提出交換條件是否恰當?比如設立規矩:只有不鬧不耍賴才能出去玩,如果哭鬧了就馬上回家。
專家解析:這是制造而不是解決問題。拿條件交換首先意味著你對孩子缺乏信心和信任,這就是負面心理暗示。這種做法也容易讓孩子把焦點集中在外在條件的刺激上,而取代內在動力,阻礙其對做事動機和目的的明晰。多數情況下,如果父母最終妥協,那不如開始就接納。少數必須拒絕的,要溫和而堅定地拒絕。
少關注孩子的表現,多關注孩子的感受
和需求
提問:孩子的脾氣很倔,越罵越糟糕,我們在現場基本無法控制。他發完脾氣后會主動回來與我們和好。但如果再和他說道理,他又不聽,氣哼哼地走開,不愿意承認自己是錯的。而且孩子很急躁,一旦心急不耐煩,就會大呼小叫,這可怎么辦?
專家解析:請不要如此負面評價孩子,評價本身就是一種心理暗示,會成為預言。家長沒耐心了就冷暴力,自己都做不到理智的表達,如何要求孩子?建議少關注孩子的表現,多關注孩子的感受、需求和行為動機。教孩子認錯的最好方式是,你自己錯了能向孩子道歉。
以最好的可能性來看孩子行為的動機
提問:孩子在上幼兒園中途給我打電話說肚子痛、頭痛,我第一時間去接他,并帶他去醫院看病。醫生說沒什么問題,他回家也就正常了。如果再出現這種情況我該怎么辦呢?孩子是在說謊嗎?
專家解析:以最好的可能性來看待孩子行為的動機。你認為孩子是在說謊,會逐漸變成他自己的評價和習慣。家長側面去觀察,了解其他可能的原因并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方法,但不要指責孩子。
遠離喜歡比較的家長
分享人:小蘭
我特別避諱別的家長或是老一輩的人,說一些傷害孩子的話,如罵“傻瓜”、“蠢”之類的,或是有些家長特別喜歡拿自己孩子的優點去對比別人孩子的缺點。這樣的人,我都會盡量遠離。等孩子的內心足夠強大時,他會學會自己去面對。
培養孩子強大的心靈
分享人:聲聲
差異化教學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一個暗示,對孩子甲可能是良好暗示,對孩子乙就可能是不良暗示。但有一點是共通的,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強大的心靈,足以應對和化解來自父母和他人的(不管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不良暗示。
幼小的孩子很容易受到暗示的誤導
分享人:當豆豆離開豆莢
我前幾天聽見一媽媽親昵地調侃自己的兒子:“你說要多多吃飯快快長大,可是長大了要讀書,你又不喜歡讀書,怎么辦呢?”這小的孩子,就被媽媽如此武斷地評判他不愛讀書,可惜啊……家長輕率地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簽,幼小的孩子很容易受到這些標簽的誤導,使那些暗示內容變成他們對自己認識的一部分。
家長的擔心會暗示和影響孩子的習慣
分享人:阿童木Jane
心理暗示真是恐怖,兒子上幼兒園的頭兩個星期,我怕他在幼兒園尿尿不好意思跟老師說而尿褲子,就每天放條備用的褲子在他的書包里。結果他每天都會尿褲子。上周三開始我每天早上都告訴他今天沒給他帶備用褲子,有尿就跟老師說,結果他不再尿褲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