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時,往往并不是故意跟大人作對,而是我們大人的溝通技巧有待提高。
不少朋友問我如何讓女兒如此“聽話”,其實,我只是懂得:跟孩子的溝通需要藝術,只有運用特定邏輯的語言才能走進他們的內心。
以退為進法
桐桐睡前閱讀時很容易沉迷其中不肯睡覺,后來我想了個辦法,美其名曰“以退為進”:每次在我覺得應該結束閱讀之前,會主動提議再讓她看幾本:“寶寶,我們再看幾本再睡覺好不好?”
這種表述方式多了幾分共情色彩,桐桐通常會接受,非常配合地說出希望繼續閱讀的本數,我們就把這些數目的書挑出來放在旁邊,每看完一本,我就會提醒一下還有幾本,讓她有思想準備。一般看完最后一本,桐桐就會兌現諾言去睡覺。
去“不”法
很多人在制止孩子的不當行為時,第一反應就是“不要”,實際上這不太有效。兩歲以上的孩子叛逆性已萌芽,聽到類似“不好玩”“不要動”之類的話,反而會跟我們對著干。所以,我在制止桐桐某些行為的時候,很少用否定句,而是用建設性的肯定句來代替。比如,她拿剪刀奔跑時,我不會說“別跑”,而是說:“拿剪刀走路要輕輕的”。
欲抑先揚法
誰都不喜歡自己的行為被否定,孩子也一樣。如果孩子感覺到被接納,更容易聽進去話。我制止桐桐在墻上亂畫的時候,會先夸她畫得好或顏色涂得漂亮,再建議她到別的地方畫。
如果實在找不到孩子行為的可取之處,不妨以這樣的句式開啟溝通:“媽媽很愛你,但是這件事……”這會讓孩子感到媽媽針對的是這件事,而不是她整個人,而且無論她做了什么,媽媽都是愛她的,她接下來需要做的,只是改正自己的行為。
戴高帽法
孩子總有向好的愿望,利用孩子的這個心理,就可以往積極的方面去暗示他們。桐桐剛學會如廁時,有一次桐桐爸督促她小便,桐桐不愿意,桐桐爸嘮叨起來,我就出來打圓場,故意大聲對桐桐爸說:“你不用擔心,桐桐已經長大了,知道什么時候小便了,不信你瞧瞧,過會兒她就去自己小便了!”一旁的桐桐聽了這句話,果然很受用,很快就自己跑去小便了,連提褲子都沒用我們幫忙!
正面挑戰法
別看孩子小,他們很喜歡爭強斗勝的。有時遇到桐桐洗澡時賴在水里不肯出來,我就對桐桐說:“如果我數到三你就能從澡盆里爬到我腿上,就算你贏啦!”桐桐果然樂于接受挑戰,我剛數完三,她就蹭蹭地爬到我腿上來了,桐桐爸趁機用大毛巾裹住她,搞掂!這種辦法在兩個以上的小朋友群體里更容易運用。
聲東擊西法
桐桐好幾天沒好好吃蔬菜了,連平時愛吃的卷心菜都不要吃。擔心她營養失衡,那天我炒了卷心菜后,故意當著她的面遮遮掩掩地對桐桐爸說:“我這次炒的卷心菜可好吃了,你偷偷吃,別讓桐桐看見啊。”
桐桐爸也附和我說:“嗯,我自己偷偷吃,不讓小家伙看見了。”
桐桐支著耳朵聽完了我和爸爸的對話后,果然對那盤菜好奇起來,踅到爸爸身旁就要吃,桐桐爸正在給她吃的當兒,我故意轉回來問責桐桐爸:“不是不讓小家伙看見么?怎么又讓她吃起來了!”
桐桐爸呵呵笑,小家伙也得意地笑起來,一副占了便宜的樣子,吃得更開心了。
選擇法
孩子總是喜歡被尊重的,特別是成人給他們選擇權的時候,他們一般都不會放棄機會。希望孩子做某件事孩子又不聽的時候,我會加上“選擇”的小插曲。
有一次桐桐把小玩具撒了一地,怎么也不肯收,黔驢技窮之際,我看到一個漂亮的菜籃子,一下子有了新主意,又另找了一個盛橡皮泥的小桶,把兩個容器一起拿到桐桐跟前對她說:“寶寶,你看,媽媽給玩具找了兩個房子,你想讓他們回哪個家呢?”桐桐一下子來了興致,左挑右選一番后,決定讓玩具回“菜籃子家”,然后就積極地收拾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