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初的營養狀況,對寶寶未來的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從受精卵形成到孩子兩歲,大約1000天。從健康和營養的角度講,這是最重要的1000天。這段時間,孕媽媽和嬰幼兒的營養狀況不光關系著孩子當下的健康,也關系著孩子未來的健康。
基因注定的,和我們能努力的
基因決定著我們生命發育的方方面面,可以說,在我們每個人出生的時候,健康的“劇本”就已經被基因大致寫好了。我們能夠塑造的,只是一些影響生命質量的細枝末節。這其中,生命之初的小行為可能是影響最大,最深遠的。在一個孩子生命最初這段時間,我們或許有最大的幾率讓他的健康往更好的方面發展。
從受精卵形成到孩子兩歲,大約1000天,是人體器官大部分成形和其大部分功能迅速發展和成熟的時期。近幾十年來公共衛生學、實驗胚胎學和表觀遺傳學的研究發現,在寶寶生命初期的環境暴露和營養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成年后的健康。
盡管基因對孩子未來的健康起著更為關鍵的作用,但是在器官和各個生命系統形成的最初階段,原材料(營養支持)沒有提供好,再好的基因也是白搭。孕媽媽和嬰幼兒的營養,不光關系著孩子當下的健康成長,也關系著孩子未來的健康。基因是我們無法為孩子改變的,但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后天的努力,為寶寶打好健康基礎。
早期營養與成年后的健康
已有明確的科學證據發現,患有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人,生命初期的成長狀況與其他人不一樣。他們在媽媽子宮里的發育相對緩慢,有著相對低的出生體重。他們往往在幼年身材瘦小,而隨后又迅速地增加體重和肥胖指數。這樣的成長軌跡有最大的可能在未來患病。像我們的大部分父輩一樣,幼年時瘦小后來迅速肥胖的人,身體器官和系統會對“突然的”肥胖難以適應,也更容易患慢性病。
相對的,那些出生體重比較高,但在兒童期降低了肥胖指數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幾率降低了一半。出生體重和未來健康關系,在很多國家的人群研究中都有發現。
和免疫系統有關的過敏性疾病也發現和胚胎期、嬰幼兒期的營養有關。媽媽懷孕時吸煙或暴露在二手煙下,可能導致嬰兒呼吸系統功能不正常,同時,也可能會增加寶寶過敏的幾率。
另有研究提示,媽媽懷孕期間缺乏維生素E、鋅及過度使用抗生素,可能增加寶寶出生后發生過敏性疾病的幾率。而孕期補充益生菌,多吃水果、蔬菜和魚類(補充魚油)則有可能降低孩子出生后的敏感程度和皮膚濕疹的發生率。
除了媽媽孕期環境和營養的影響,嬰兒出生后的環境和營養狀況也可能影響基因表達。以過敏性疾病為例,嬰幼兒早期接觸更多的微生物,日后患過敏性疾病的幾率更小。另一方面,營養狀況也影響著人的腸道微生物群和免疫系統。越豐富的食物,以及環境的暴露(接觸更多微生物類別)可能使體內菌群更多樣,數量也更多,這有助于建立和維持正常的免疫。
你知道寶寶的發育“編程”嗎?
人類在發育過程中具有極大的可塑性,一些負面的影響可以永久地改變我們的身體構造和器官功能,這種現象被稱為“編程”(programming)。
對動物來說,孕期小小的飲食改變,就可能引起令人驚奇的后代終身的生理改變。營養不良和其他在發育過程中的不良影響能夠改變基因表達,同時,還會導致生長緩慢,因此慢性病常常和出生時的低體重有關。
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存在著一些“關鍵期”,這些關鍵時期,對于不同的系統而言是不同的,但是大多數系統發育的關鍵時期是在胚胎期。在出生后,只有大腦、肝臟和免疫系統仍然可塑。大多數的人類器官和系統的發展都完成在受精卵形成后的1000天內(從胚胎到2歲左右)。
臨床上說的“低體重”,指嬰兒出生時體重低于2500克。有三個原因可以解釋為什么出生低體重的孩子未來更容易患慢性病。第一,他們的主要器官,如腎臟,功能會因為營養不良而會更削弱;第二,他們的代謝系統和荷爾蒙反饋會有所改變;第三,他們對于成長中環境的影響會更敏感。
胎兒期的營養
出生時的體重和身高,反映著寶寶在胚胎期的發育狀況,也間接反映著媽媽長期的營養狀況。
胚胎期,從一個受精卵發育成一個擁有健康的各個器官、各個系統的寶寶,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才能按照基因“編程”出一個嬰兒來。父親提供了一半的基因,而母親的任務遠遠不止于此。
除了基因,母親還需要提供一個發育得很好,具有正常功能、能夠傳輸養分的胎盤。胎盤更像是一個胎兒營養輸送的感應器,平衡著媽媽的傳輸營養的能力和胎兒的需求。胎盤的重量、大小和表面的形狀都反應了它傳輸營養的能力。已經有不少證據表明,胎盤的形狀和大小與未來的慢性病有關聯。
另外,孕媽媽需要通過自身的組織轉化和傳輸養分給胎兒。這些營養并非直接來源于媽媽的飲食(這樣太冒險啦)而是來自母體組織的轉化,所以母親長期的營養狀況比孕期飲食更能決定胎兒的發育狀況和出生體重(當然,孕期飲食也會影響胎兒的發育)。寶寶出生后,母親還需要通過哺乳提供嬰兒的營養。
再說遠一點,作為孕育寶寶的母親,她的營養狀況,她的卵子數量和質量,胎盤大小和形狀,跟她本人胎兒時期及幼時的發育都有關系。而母親的發育,又和外祖母的營養和健康有關系。總之,女性對下一代健康的影響是遠遠大于男性的。最能直觀母親長期營養狀況的,就是她的身高、體重(主要是身高)。有句俗話,“爹矮矮一個,娘矮矮一窩”,從實驗胚胎學的角度看來,不無道理:媽媽長期的營養狀況(主要反映在身高上),對后代的營養和健康的影響會比父親大得多。
如果孕期媽媽營養不足,或者營養過剩(孕媽媽是胖也不行,瘦也不行),或有吸煙喝酒等不利因素,都會危害到嬰兒的健康,并可能和孩子成年后的慢性病相關。
盡管孕媽媽的飲食可能并不直接和寶寶的出生體重有關,但是可以影響胎兒的“編程”,即器官發育和系統的功能發展。比如,不同懷孕階段的能量限制可能關系到孩子成年后會不會肥胖、血脂異常或有胰島素抵抗和冠心病。另外,孕媽媽過高或者過低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比例,都可能和孩子成年后的高血壓有關。
嬰兒期的營養
寶貝出生后,越是幼小時,營養越是重要。頭六個月的純母乳喂養是寶貝出生后媽媽能給他的最好的禮物,也是一份長期的“健康投資”。六個月后,合理地添加輔食,確保幼兒豐富的營養,是寶寶健康成長的基礎條件,也是健康未來的保障。
嬰兒最初的輔食可以是蔬菜、水果、肉類、米糊等任意種類的食物,輔食的添加順序不重要,因為所有輔食都要陸續添加。傳統上,單一成分的米糊是第一種輔食。但事實上,以特定的食物順序添加輔食對寶寶并沒有額外的好處。
輔食的添加應該以高鐵輔食開始。高鐵輔食包括:強化了鐵的嬰兒米糊,肉泥,家禽和魚(所有的血紅素鐵的來源),或者煮熟的豆腐和豆類。即使是在添加輔食的最初階段,也要盡可能提供豐富的食物種類。如果寶寶沒有過敏反應,食物的種類越豐富越好,可以以1~2周的速度,不斷增加新的食物種類。但是新添加一種輔食的時候需要循序漸進,緩慢加量,確保不過敏。
在保證奶量的基礎上,加上盡可能豐富的其他輔食,寶寶的營養就會有保證。輔食的時間和分量分配完全隨意,只要保證了足夠的量和足夠豐富的食物種類即可。
如果已經確定一些食物不會過敏,那么一餐里同時吃幾種食物不存在相互影響,任何寶寶不過敏的食物都可以混吃,任意搭配都可以。你只需要注意,提供豐富的食物種類,提供高營養密度的食物,而不只是湯湯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