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頓飯都是挑挑揀揀,好不容易喂進去幾口,到最后碗里還是剩下不少……寶寶吃不好,媽媽多煩惱。
寶寶偏食挑食,讓你頭疼不已?當我們一心責怪寶寶時,是否意識到,寶寶的許多不良習慣,原來正是父母自己造成的?
爸媽沒意識到的7個錯
No.1爸媽偏食,孩子也會偏食
如果你經常在寶寶面前說豆腐沒味、苦瓜太苦,寶寶還會喜歡它們嗎?如果爸爸只愛吃肉,那怎能期盼兒子愛吃蔬菜?作為偏食寶寶的家長,首先應該檢討自己的飲食習慣。如果父母吃什么都津津有味,那么寶寶也會跟著模仿;而預先給寶寶灌輸“哪種菜好吃、哪種菜不好吃”的思想,就會生硬地剝奪了寶寶選擇食物的權利。
No.2百依百順,鼓勵偏食
“寶寶不愛吃魚,那媽媽給你做紅燒肉吧!”疼愛寶寶的媽媽一點也不怕辛苦,唯恐餓壞了寶寶。有些父母溺愛寶寶,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吃魚麻煩,就做紅燒肉;青菜不吃,那就換水果;要吃炸雞漢堡包,馬上去快餐店!這種做法會使寶寶對飯菜越加挑剔苛求,一不稱心,就飯碗一推,撒賴示威。父母一味投寶寶所好,等于在鼓勵寶寶偏食哦。
No.3追著吃飯,適得其反
“寶寶快吃,不吃的話爸爸會打你屁股!”一到吃飯時間,你常常滿屋子追著寶寶吃某種他不愛吃的食物?打住!要知道你越強迫,寶寶對這種食物就越反感。你應該找出寶寶不愛吃的原因,是食物本身的味道不好,還是烹調方式不合寶寶口味?同時,先自己做個“愛吃”的榜樣,吸引寶寶主動來吃。實在不行,還可以把他不喜歡吃的食物換成別的類似食物。
No.4 耐心不夠,淺嘗輒止
一項調查顯示,有75%的媽媽在寶寶拒絕某種食物三次后,就會誤以為寶寶以后再也不喜歡這種食物了。其實,寶寶對食物的接受有一個適應過程,那些陌生的食物會讓敏感、生性小心翼翼的寶寶感到“恐懼”,只有當這個食物反復出現在餐桌上,寶寶才會去嘗試。因此,媽媽在“誘導”寶寶接受新食物時要有足夠的耐心,任何一樣寶寶不吃的東西,可以每隔一小段時間,多變幾種花樣引導寶寶嘗試,即使是嘗試10次也不過分!
No.5 不學“魔法”,花樣不夠
如果你不是廚房里的魔法媽媽,那寶寶更容易養成偏食的習慣。比如,烹調出來的蔬菜顏色黯淡,又軟塌塌的,寶寶肯定不喜歡。寶寶一般都喜歡用手抓食物來吃,如果你能將胡蘿卜、香蕉、黃瓜、蘋果切成小塊,蘸著健康調味汁讓他吃,沒準兒他會喜歡。寶寶對食物的形狀也比較敏感,許多粗糧、面點,做成各種幾何圖形、小動物的形狀,寶寶們都很喜歡。據說有位魔法媽媽能將茄子做出二十多種花樣:魚香茄子、炸茄盒、地三鮮、菊花茄子、糖醋茄條等等,有了這么多的花樣,寶寶豈有不愛吃茄子的道理?
No.6 賄賂寶寶,越賄越偏
媽媽為了能夠讓寶寶“自愿”地吃他們不喜歡的蔬果,不得不拿一些寶寶喜歡的甜品作為“誘餌”或者“交換條件”。這種方法會傳遞給寶寶一個錯誤的信息——甜品是一種獎勵,比蔬菜更有“食用價值”。結果是寶寶越來越喜歡甜品,而討厭有營養的蔬菜。
No.7 選擇太多,鼓勵挑食
寶寶每次進食的時候,不要給他太多不同類別的菜肴,孩子胃口不大,如果喜愛的東西太多,他自然會忽視那些不喜愛吃的。要讓寶寶吃下他原先不愛吃的東西,最好的搭配是:一種寶寶原本就喜愛吃的,但量不多;另外則是寶寶不喜愛吃但你想給他吃的,讓寶寶在沒有太多選擇的情況下進食。
和偏食寶寶過招
◎營造好食欲
饑餓會使飯菜變得格外香甜。適當增加寶寶戶外活動的時間,嚴格控制寶寶的零食供給量及時間,尤其不要讓他們在飯前吃過多高糖分、高熱量的食物。
◎利用好故事
寶寶都喜歡聽故事,更喜歡模仿故事中的人物,大力水手愛吃菠菜力大無窮,小白兔愛吃胡蘿卜牙齒好……通過故事中的人物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寶寶,是一個既省力又有效的做法。
◎和食物藏貓貓
有些寶寶不喜歡那些聞著有“怪味”、表面有粗糙紋路,或者看上去顏色深的蔬菜,媽媽可以玩點小貓膩,比如悄悄將這些蔬菜切碎和到餡中,寶寶不知不覺就吃下去了。
◎讓寶寶動手
可以帶著寶寶一起買菜,讓寶寶參與烹飪,比如洗菜啦,洗米啦,剝蔥啦。讓寶寶覺得做飯很有趣味,更樂于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不過,體驗這些時要注意看好寶寶,以免發生危險。
◎設定磨合期
尊重寶寶對新食物的認識過程。一般來說,寶寶在經過了“一聞、二玩”的熟悉過程之后,通常就不再懼怕新食物了。
◎別擔心過度
不必對寶寶偏食有過分的擔憂。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有49%的母親認為自己的寶寶偏食,但研究卻證實,這些寶寶身體內并不缺乏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