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說,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而成為路的地方從此便不再長草,那是不是,路的開拓者把路上的草都拔來做了鞋?而草鞋又因了小草破土而生的勇氣和向陽而長的氣魄,有了堅韌的個性,同時又因為草本吸收陽光雨露,集結天地精華,草鞋又有了來自自然的柔性。柔韌相間,著草鞋者,一心淡然。
只是而今,布鞋、麻鞋、皮鞋……紛紛登上臺面,許是為了忘卻那段艱苦的歲月,許是為了美觀舒適,許是為了出入的顏面……草鞋似乎被遺忘在蒼涼的遠古,草鞋的制作工藝怕是也要被塵封。

笑著鬧著一回首,竟已延傳千年
提起草鞋,似乎很多人滿腦子里都是貧瘠和落后。但不可否認,它最初也是一項讓祖先引以為傲的發明。
草鞋的起源恐怕是在獸皮為裳、樹葉為裙的上古時期,可算得上是我們祖先的一項重要發明。草鞋的由來已久,可從文獻和先后出土的西周遺址中的草鞋實物,以及漢墓陶俑腳上著草鞋的畫像來證實,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代就已出現了草鞋。
它在上古時代叫“扉”,相傳為黃帝的臣子不則所創造。由于草鞋材料以草與麻為主,非常經濟,且取之無盡,用之不竭,平民百姓都能自備,漢代稱之為“不借”。據北宋文學家吳坰《五總志》一書的解釋是:不借,草履也,謂其所用,人人均有,不待假借,故名不借。據史料記載,大思想家莊子不僅自己能織,還穿著破草鞋去見魏王;貴為天子的漢文帝劉恒也曾履“不借”以視朝。可見,草鞋也曾風靡一時。古代的文人墨客似乎也以穿草鞋為時髦——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風雨任平生。
只是到了兩漢之后,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布鞋、革履等中高檔鞋子開始大行其道,而草鞋的境地每況愈下,不管打草鞋的還是穿草鞋的,都淪為窮人的標志。
打草鞋【1】的行當雖然并不顯眼,但它和織席的行當一樣,祖師爺是赫赫有名的三國劉備劉玄德。《三國演義》第一章里面說劉備家貧,以販履、織席為業。這位自稱中山靖王之后的劉備家境貧寒,在與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之前,就曾干著賣草鞋這一行。也因為羅貫中一言,劉備便成了打草鞋行當的祖師爺。
千年的藝術,萬年的訓誡
草鞋看似簡單,但手工制作起來卻充滿艱辛。“柴扒一堆草一束,推得鞋成力用足。一雙只賣幾文錢,可憐推脫指尖肉。推草鞋人手指痛,著草鞋人腳趾凍。貧民一樣父母生,受苦這般堪一慟。”【2】
的確,自古以來,草鞋大多形制單薄,有底無幫。雖說是鞋,其實就是一副草編的腳墊而已。伴隨物質條件的提高,草鞋慢慢發展演變,而今的草鞋已經兼具美觀與舒適。只是打草鞋的辛苦依舊。
草鞋編織一般常用的材料主要有三種,一種是用毛線或者布條作為編織材料;還有一種就是用稻草搓繩作為編織材料;再一種就是用竹麻作為編織材料。溫州一帶,是以當地原材料稻草為主。四川一帶則是以竹麻為主要材料。溫州平陽縣鳳臥鎮的耄耋老人廖上庭十幾歲就跟著他父親學打草鞋,現在談起,依舊眉飛色舞。
除了原材料的選擇,工具也是打草鞋的必備之物。廖上庭老人介紹,打草鞋的整套工具包括草鞋耙、草鞋齒、草鞋拗、草鞋腰、草鞋槌五件木制家什和一把剪刀。此外,草鞋腰上還要系上一條布帶,以便扎縛固定在腰部。

備料很是關鍵,首先要搓好打草鞋所用的經條(俗名叫草鞋筋)。先用雙手搓好筷子那么粗細的絡麻繩索,再視腳板長短制成一個作為草鞋經條的四莖繩網。然后用草鞋槌反復捶打預先備足的打草鞋所用的優質稻草,直到變軟,以此作為草鞋的緯條。草鞋所用的緯條除了稻草外,講究點的人還會摻雜絡麻和舊布條等,增加牢固程度或達到美觀目的。不過主要原料還是稻草,這也是草鞋之名的由來。等經緯料都準備齊整了,打草鞋的人先把草鞋耙架在四尺條凳的一頭,將稻草稈斜倚在草鞋耙前,以便抽取。再將草鞋齒放在草鞋耙后面靠近人的部位,人則橫騎,坐在條凳的另一端。
打草鞋時,抽取幾根作為緯條的稻草,用雙手交錯搓擰成束,然后從左向右、又從右向左,如織布穿梭一般,一束一束地打上去。每當打到2寸光景,就用草鞋拗插在草鞋齒的齒中,左右用力拗動,將已打好的草鞋身部分夾緊束密,以達到鞋底厚實瓷密的效果。不過拗草鞋的力度要均勻而恰到好處,不可用力過大。不然,拗動的力氣大于繩索承受量,作為經條的草鞋筋斷掉后,那就麻煩了。
一雙草鞋打好后,取下來放在石頭上用草鞋槌捶軟,最后用剪刀修整一下即告完工。由此可見,手工制作草鞋并不簡單,除了原材料的選擇,工具的制作,最重要的就是力度的把握。

著草履,漸行漸遠
按照很多人的想法,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于步行的草鞋早已完成使命,悄然退出歷史舞臺。但是,在中國社會生活中已經形成了草鞋文化,打草鞋、穿草鞋這種勤勞節儉、艱苦奮斗的傳統美德,既體現了勤勞和智慧,又表現了勇氣和奮斗,展示了中華民族一環又一環地團結在一起,堅不可摧。
而且現在草鞋又寄予了新的文化內涵——環保和資源的再利用。草鞋的原料是玉米皮、蒲草、植物復合繩、棉柳等,源自大自然,沒有任何的異味和污染,可謂是天然的工藝品,既環保健康,又不失時尚。
我們常言,鞋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其實,合不合腳,鞋也知道。草鞋因為其原料的特殊性,可以依著穿著者的習慣,實現對穿著者腳的最佳匹配。對于草鞋,除了當下列出的種種優點,著草鞋還是一種修為。
每一雙草鞋的制作過程,是一個修心的過程。對現代人而言,草鞋的傳承早已不再是包裹以免扎傷腳底部,更是一種對行萬里路的督促,和對返歸自然的倡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