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本文采用生境套娃方法,基于生態位相關理論,分析了地方高校科技平臺所占據的生態位,認為平臺間存在資源利用性競爭關系。地方高校科技平臺應根據研究方向與領域、投入經費、人才與團隊等多因子進行調整,在競爭中求共存,尋求瓶頸突破。
【關鍵詞】
科技平臺;生態位;生境套娃
1 生態學基本理論及其應用
1.1生態位理論
生態位是生態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最早在1917年由美國學者J.Grinell在《加州鶇的生態位關系》中使用該名詞。1957年,英國生態學家G.E.Hutchinson提出n維生態位,提出多維超體積生態位。1971年,E.P.Odum認為物種的生態位不僅決定于它們在哪里生活,而且決定于它們如何生活以及如何受到其它生物的約束。
將生態位理論與競爭排斥原理應用至自然生物群落,則在一個相互起作用的、生態位分化的種群系統,各種群在它們對群落的時間、空間和資源的利用方面,以及相互作用的可能類型方面,都趨向于互相補充而不是直接競爭。
1.2生境套娃
Hanski[4]以生態學家的思路,采用層級式類似于俄羅斯套娃的描述方法,一系列的環境界定把特定物種的生境需求一步步細化,使之得到更加精確的描述。例如甲蟲的生境套娃為:
(1)北方針葉林
(2)云杉占優勢的森林
(3)倒木供應時間連貫性很好的云杉泥沼林
(4)樹基在地面以上的一棵云杉倒木
(5)破裂樹皮下的韌皮部腐爛過程中的某個階段
2 地方高校科技平臺建設發展現狀分析及瓶頸剖析
2.1平臺定位及頂層設計問題
地方高校科技平臺數量雖多,而科技平臺投入產出比卻較低。據資料[5]顯示,地方高校研究與發展機構(省部級以上科技平臺)數量占全國的61.2%,科技平臺承擔的科研項目數占全國的58.3%,而撥入經費卻只占33.8%。科技平臺存在定位不明晰,管理部門過多,協調不暢,導致平臺管理模式不統一,平臺建設運行執行力偏差,科技資源分散、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偏少、重復建設問題嚴重。
地方高校科技平臺往往受限于不穩定的財政科研投入,運行、管理、研究、設備維護等經費投入不連續、不充分,原始性創新能力得不到持續支持,這也是地方高校科技平臺難于沖擊國家級科技平臺的重要因素之一。
2.2評價體制機制原因
有關數據表明[5],2013年地方院校科技成果獲級獲獎比例遠遠高于部委及教育部直屬高校,但國家三大獎、國務院各部門科技進步獎獲獎比例卻很低;專利申請數、專利授權數、專利出售金額、技術轉讓金額呈下降趨勢,表明地方院校科技成果轉化率依舊低下,原始性創新能力不強。
由于受評價體制機制影響,對科研人員的科研工作主要從縱向課題的級別與經費數、發表論文的數量與質量,獲得獎勵的等級與數量等方面評價,認為橫向課題的價值遠遠小于縱向課題,忽視了橫向課題的重要性。然而橫向經費之于地方高校科技平臺的建設發展具有“造血”作用。
2.3科技平臺自身問題
地方高校科技平臺研究方向調整落后于科技發展和行業應用需求變化[6],例如研究方向過于寬泛,資源分散,甚至與個別國家級科技平臺產生重疊。內部軟環境差,高層次領軍人才缺乏,不利于內部人才團隊建設,更不利于提高研究水平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能力。
3 基于生態學理論的瓶頸突破對策
3.1采用生境套娃方法剖析科技平臺定位
利用生境套娃的層級分析方法,以食品生物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例,分析其“生境套娃”如下:
(1)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遼寧大學輕型產業學院、生命科學院
(3)食品生物技術等5個專業實驗室和1個食品加工中試車間
(4)可利用面積不少于800平方米,投入經費不少于400萬元
(5)食品生物加工工程等四大領域創新性研究團隊
3.2利用生態位理論,競爭中求共存
同生態位理論類似,每個地方高校科技平臺都占有各自不同的生態位,在發展的大環境中受多個因素影響,構成了科技平臺的n維生態位,即研究領域、研究方向、人員構成、團隊設置、儀器設備、投入經費等。各平臺間屬資源利用性競爭關系,他們之間無直接的干涉行為,各自消耗共同的資源,使共同資源的可獲性減少而間接影響對方的生存發展。因此,長遠來看,地方高校科技平臺要生存發展,突破瓶頸,求得共存,必須根據資源限制因子,做出以下調整:
(1)凝練研究方向與內容,注重學科交叉,符合區域發展規劃,另辟蹊徑,敢于創新。以遼寧為例,已經確定高端裝備制造等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平臺的研究領域可主動向相關產業延伸,逐步調整科技平臺依托的專業學科結構,加強學術交流與聯系,提高異質性,在競爭中求共享、求共存。
(2)在財政經費總體有限的情況下,應充分爭取競爭性經費,在夯實基礎研究的基礎上,推進應用研究,使技術、成果或產品不再束之高閣,通過科技平臺轉化給企業,采取例如產學研聯盟的方式,促進雙方從市場實際情況出發,將技術、成果或產品商品化直至產業化生產,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實現平臺收益最大化,為平臺發展持續提供“造血”能力。
(3)靈活利用各種資源,既要看到地方高校科技平臺與部委、教育部直屬高校國家級科技平臺的差距,又要看到地方高校擁有的適和地方經濟發展的專業特色。高度重視地方高校科技平臺的生境層級——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水平的基礎作用,不僅要平臺內部培育年輕人才,更要吸引高水平領軍人物,優化學緣結構,凝聚本領域優秀科學家,對突破瓶頸起決定性作用。
4 結論
基于生態位相關理論,采用生境套娃方法,分析了地方高校科技平臺的n維生態位,認為平臺間存在資源利用性競爭關系。地方高校科技平臺尋求瓶頸突破之路任重而道遠,應根據研究方向與領域、投入經費、人才與團隊等多個資源因子加以調整,在競爭中求共存,定會實現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博.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3
[2]尚玉昌.現代生態學中的生態位理論[J].生態學進展,1988,5(2):72-74.
[3]李雪梅,程小琴.生態位理論的發展及其在生態學各領域的應用[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7,29(2):294-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