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天津市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高職學生質量第三方評價研究》(課題批準編號:2011253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摘要】
教育評價促進了教育的發展與進步,而高職院校學生質量第三方評價則保證了評價結果的真實性與客觀性,同時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檢驗專業建設發展的有利手段。不但是增強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條件,也是現代校企合作的重要推手。本文主要探究高職學生質量第三方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關鍵詞】
高職院校;第三方評價;指標;質量
第三方評價就是在學校中獨立的機構以及社會組織對職業教育的質量展開評價,這種評價手法在國外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職院校要構建與行業、企業以及研究機構一起參與的評價機制以及不斷提高學生質量的監測體系。提高人才質量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內容,所以構建高職學生質量第三方評價指標體系是高職教育長遠發展以及現代教育體系構建的重要課題。
1 構建高職學生質量第三方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準
第三方評價也可叫做社會評價,主要有就業單位、行業協會、研究機構、學生及家長等有關利益方一起參加,按照一定的途徑和程序,通過各種方法,正式、非正式、直接以及間接性的對高職專業人才培養績效展開評價。第三方評價具有評價對象和評價主體之間沒有隸屬關系的特點,然而卻有具有利益關系的第三方。其標準跟內容要通過評價組織的主體以及評價的主體達成協議。
在20世紀80年代末,評價學者林肯與枯巴對前三代評價理論進行反思跟批評的同時,推出了第四代評價理論。第四代評價關注的內容是價值的多元化,賦予利益相關者權利,以共識跟協商為基本原則,分擔責任、互相尊重雙方利益的基準,積極聽取雙方的意見與建議,在早期就提高參與者后續項目的支持性跟責任感,才能增強評價的效用,讓評價更能付諸行動。當評價本身獲得了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以及委托人和一切與利益相關聯的相關者的認可后,評價還能有效的利用。第四代評價在國際教育評價領域具有很大的優勢,也對第三方評價的開展具有一定的啟發作用。高等職業教育學生質量評價的主體為高職院校和教育行政單位,這種以往的評價主體相對的穩定和單一。第三方評價要突破現行評價,將利益方作為評價的主體,才能展現出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性質。所以,在這種情形下,要利用各種協商,獲得評價主體對評價活動的認可。評價的主體對評價的原因、目的、價值選擇、組織以及實施和運用等展開協商,形成心理建構,達成可以接受的評價價值,才能促使評價主體可以深入的、認真的參與進來。高職院校也可以收獲更加公正、全面且客觀、權威的評價。
人才培養是高職院校的中心思想,對高職專業學生的培養質量展開評價,涵蓋了人才輸入、運行和輸出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過程。所以,在高職院校學生質量培養的評價中,要確保評價內容的全面性。按照第三方評價體系建設的主要任務以及評價主體的社會性特點,高職院校第三方評價要重視人才培養績效評價,對畢業生的受歡迎度以及社會認可度、畢業生在社會上的貢獻率的判定加以重視。
我國現在的高職教育人才質量評價體系的評價主體仍然是量化評價。評價方法中質性研究與質的描述的深層次研究太過單一,評價指標體系中,通過測量事實進行判斷層面中量的記述為主要內容,往往忽視了教育中更有價值的內容,忽視了職業倫理、職業性向以及職業素養的檢驗,也沒有使用定量和檢驗的方法對職業教育特性展開有效評價。
2 高職學生質量第三方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2.1建設獨立第三方教育研究機構
獨立第三方教育研究機構跟高職院校沒有直接的利益沖突,獨立第三方教育研究機構可以更加準確、真實和客觀的反饋評價報告,且具有很強的社會公信力。高職院校可以對第三方教育質量評估機構進行委托,總結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通過課程教學質量、學生培養基本數據、畢業生就業以及社會聲譽等方面對年度人才培養質量進行有效分析。例如很多比較成熟的和專業的獨立第三方教育機構,就用實地查看、問卷調查以及統計分析等手段對院校學生培養進行跟蹤測量,得出質化分析與專業量化數據的分析報告,可以給高職院校提供很多決策性的依據,例如高職院校專業建設情況、新專業申報、招生計劃編制以及學生培養模式等方面。
2.2企業跟行業共同參與
高職院校跟企業是一種供需的合作關系,高職院校學生的質量會對企業崗位員工素質的高低具有一定關系,同時會影響到企業的生產效益以及產業的調整升級。詳細的評價行動體系可以通過深入調研、建設標準、選擇方法以及反饋跟改進的設計思路開始。首先要對校企的和作孽個形式展開深入的調研,對評價工作的第一手資料加以掌握。常用的方法有企業與行業管理以及技術人員參加高職院校學生培養方案的設計中,其次就是學生的課程設計跟實訓場所的構建。企業的技術專業可以對學生的實踐學習進行參與性的指導,例如“校中廠”“訂單班”等方式中提高學生的崗位技能培訓。按照專業的特點和性質,提高學生在實際工作中應該有的態度、專業技能以及專業知識。按照整體職業的工作任務再細劃出更多的職業能力單元,同時制定各個單元學生職業能力的評價體系和實際的評價內容。
2.3高職院校的畢業學生跟學生家長在第三方評價中應該擔當運行機制的角色
學校畢業生對自己在校的學生、學校課程和職業素質跟工作崗位的吻合性都有著自己的看法跟感受,因為較大流動性的影響,畢業生跟家長的評價關鍵到對真實感受的收集跟梳理。高職院校可以對學生進行定期隨訪以及跟蹤調研,制定調查表用于信息反饋,跟畢業生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收集畢業生和家長對畢業生崗位適應能力和專業適應能力以及職業素養的提升等方面的資料,確保畢業生畢業后可以適應工作崗位。同時,高職院校還要積極的調查畢業生對課程重要性的認識程度,對院校的教學內容個教學手段有無改進建議,積極了解家長對院校的辦學理念以及辦學效果的認同度。
2.4非教育系統的政府部門能夠對高職院校學生質量的培養提供有效的評價
例如社會保障部門跟人力資源部門就可以利用高職院校的雙證書等方面介入評價,通過職業標準對高職院校的學生展開職業資格認證,考察學生的應知能力以及應會水平,通過具體的量化標準展開診斷性與終結性的衡量,增強高職院校雙證書的社會認可度。
2.5高職院校學生質量第三方評價實踐中,各個評價的主體比較獨立和分散
可以通過更加便利和開放的評價渠道,讓與利益相關的人參與到評價中來。比較適用的方法就是利用網絡平臺進行主體評價。制定評價問卷,開發相關的評價軟件,之后對評價者加以組織和引導。網絡評價非常便利,也沒有時間限定。方便參與者可以深入了解問題以及分析問題,提出意見和發展策略。網絡評價運行成本很低,方便組織和數據統計。但是,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組織評價活動時,想要利益相關者全部參加是不符合實際的,評價會有時間跟經費等方面的限制,座椅評價組織的主體要選擇具有優化性質的利益相關者。其次,評價工作中,不能缺少座談會、資料查閱、個別訪談和實地考察,利用這些手段,可以對學生質量培養中的關鍵問題加以把握。
2.6如果不能將信息進行高質量的處理,就不會促進評價對象的改進和進步
現代的高職院校學生質量評價過程中,信息資料的收集與處理的步驟跟環節都會進行仔細的設計跟規劃,但是結果卻和設計有所偏差。所以在第三方評價指標體系中,要將評價信息的處理重視起來,不能只追尋評價量化結果,忽視了與評價者的交流。評價活動中,評價信息的收集和篩選、確認、處理等環節,高職人員和評價者要隨時處于交流狀況,只有這兩者之間進行有效的交流,才能確保評價結果對與利益相關者的開放度,還能確保高職院校對自己的了解程度,從而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3 結語
為確保高職院校學生質量第三方評價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高職院校要繼續探索具有科學性和有效性的人才培養手段,可以吸引政府參與到評價工作中來,促進高職院校和行業與企業的高度融合,爭取將學生質量第三方評價規范引入制度化體系中來,讓第三方評價的運用更加有章可循。
【參考文獻】
[1]吳雙.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第三方評價機制初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20)
[2]周應中.高職專業第三方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12(05)
[3]鄭健,魏成平. 基于AHP-Delphi法的高職學生職業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以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為例[J]. 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3(05)
[4]張翠英.能力本位高職學生質量評價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2009(11)
[5]陳經優,肖自乾,王弗雄.高職院校學生實踐能力評價體系構建初探[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0(34)
[6]汪功明,杜蘭萍,姚道如. 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第三方評價研究[J].巢湖學院學報,2013(05)
[7]楊瓊.高職學生職業能力評價體系研究[J].浙江師范大學,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