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在面對新媒體沖擊與挑戰越來越激烈的今天,新聞宣傳工作必須緊跟時代發展步伐,運用新聞傳播規律,積極探索與新形勢相適應的新方法,才能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關鍵詞】
新聞宣傳工作創新;理念;內容;方法;手段
隨著電視、網絡、3G等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對電視和報紙等傳統媒體的沖擊和挑戰更激烈、更明顯。因此,必須緊跟時代步伐,運用新聞傳播規律,不斷改革創新,增強輿論引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特別在觀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上進行多方位的全面創新,才能正確發揮好新聞宣傳的作用。
1 新聞宣傳理念的創新
一直以來,新聞媒體大都以“堅持馬列主義,堅持毛澤東思想,堅持鄧小平理論;貫徹黨和政府重大方針政策”作為基本理念,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如果報紙只是一味的體現黨的主張,而不能體現群眾的心聲,也絕不會為群眾所喜聞樂見。所以,在新聞宣傳理念上,我們必須牢牢把握胡錦濤總書記對新聞戰線干部員工提出的“三貼近”要求,即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將新聞宣傳重心下移,關注民生。
必須牢牢把握好媒體的新聞性,加強策劃,加強信息源的掌控調度,善于發現新聞線索,挖掘新聞題材,著重抓好企業中心工作、員工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和民生新聞,吸引眼球而不違反宣傳紀律的社會新聞。要著重發揮新聞媒體的優勢,在新聞的深度上下工夫。比如,同源新聞形式可以創新,同質新聞角度可以創新,同品新聞深度可以挖掘。力爭使新聞可讀性更強,更具有看點。
因此,新聞宣傳的理念創新重點,是為員工群眾服務,把信息留給群眾,多報道員工群眾關心的事情,用群眾性的語言反映生活,表現他們的精神世界,不斷增強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要講群眾能懂的話,為群眾創造更多喜聞樂見的內容和形式。
2 新聞宣傳內容的創新
宣傳內容不能一味以領導講話、會議新聞為主,需改革創新,為大多數員工服務,內容要豐富多彩。
首先,要吸引眼球,從新聞風格到文章的提煉、標題撰寫、圖片和視頻選用,都要有美學觀點,形成磁性的吸引力,進而產生強烈的影響力。必須擯棄搞“假大空”、“高大全”傳統做法,選擇最能打動群眾心靈的宣傳角度進行深度挖掘,選擇群眾感同身受的新聞事實,原汁原味地把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展現在群眾面前,讓群眾自己去感受、去領悟。
其次,要有用,傳播的信息要以觀眾和讀者為重,使不同群體各取所需。新聞宣傳只有把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著力點變為群眾的觀注點、興奮點,才能起到凝聚人心、集合力量的作用。同時,光靠傳統媒體的單方面宣傳,其影響力是有限的,還需要多種宣傳形式的綜合運用,多渠道放大正面宣傳的效果。如就一個新聞事件的宣傳,在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宣傳的同時,還可以就某個典型的新聞事件開展研討會、座談會、巡回報告、圖片展覽、文藝創作、文藝演出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把正面宣傳的效果完全釋放出來。
3 新聞宣傳方法的創新
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隨著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當前已處處是發布新聞的平臺,人人都是捕捉發布新聞的記者。如果面對這種變化,我們從事新聞宣傳工作的同志要勤學習,善學習,開拓視野,轉換角度,摒棄老思路、老傳統,發揮新聞宣傳應有的導向作用。
3.1深入一線挖掘新聞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新聞宣傳“三貼近”原則要求新聞工作者不能關起門來想點子,要“沉”到員工群眾之中,沉入新聞源頭中去挖掘新聞事實。同時,要注意挖掘新聞資源和素材蘊含的全部信息,使信息鏈條得到有效延伸。通過對大量的、豐富的素材進行深加工,通過分析、思辯、提煉,努力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深入揭示事物的內涵與本質。
3.2瞄準熱點捕捉新聞
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大多關系群眾切身利益,是公眾的聚焦點。新聞宣傳的職責是要把群眾關心又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挖掘出來。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研究新聞事實與群眾的相關性,敏銳捕捉群眾關切度高的熱點。在實踐中,我們既要報道新聞事實,還要善于從群眾關心的視角推出背景新聞、熱點透視,通過解答群眾關心關注的問題,從而超越新聞事實本身,挖掘出更加豐富深刻的新聞。
3.3貼近生活提煉新聞
所謂貼近生活,就是新聞宣傳要融入生活、服務生活、引導生活,始終把工作視點對準火熱的生活,關注樸素平凡的工作細節,聚集豐富多彩的人文場景,從現實中挖掘生動事例,汲取新鮮營養。一個好的新聞宣傳,離不開構思的獨特、策劃的精妙、表達手法的新穎。然而,蘊藏在生活實踐中的新聞事實就像一顆顆散珠,需要宣傳者用一根線巧妙地串起來。要改變過去新聞宣傳習慣于順向觀察現實生活,順向謀篇布局的思維定勢,善于通過逆向觀察問題,反向構思新聞作品的方式,有時能給受眾一個意外的“驚喜”,獲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4 新聞宣傳手段的創新
在現代傳播條件下,“一招鮮,吃遍天”已經不能適應形勢需要。做好新聞宣傳工作,要善用“十八般兵器”,多掌握幾把刷子,不僅善于使用新聞報道、社論評論等基于傳統媒體的手段,而且善于運用論壇貼吧、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基于新媒體的手段。不僅善于使用理論文章、報告宣講、典型引路等正面教育手段,而且善于運用文學藝術、娛樂時尚、群眾活動等潛移默化的教育手段。同時,還要綜合運用經濟、行政、法律、技術等多種手段,充分發揮經濟手段的“杠桿”作用、行政手段的“紅綠燈”作用、法律法規手段的“指揮棒”作用、技術手段的“助推器”作用,使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相結合、相呼應。
要加強通俗性,探索大眾化、具象化的新途徑;加強互動性,探索“漁歌互答”、教學相長的新方法;加強體驗性,探索受眾主體廣泛參與的新模式。當前,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新媒體的廣泛傳播力、社會影響力、輿論滲透力與日俱增,但我們客觀上還存在本領缺乏、手段生疏、底氣不足等問題。克服“本領恐慌”、學會新手段,要把握新媒體的基本屬性和發展規律,增強工作的主動性、預見性;要研究應對新媒體的辦法措施,提升引導、服務和管理能力;要積極主動、靈活自如地用好新媒體,主動設置議題,講好網言網語,成為行家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