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政府的行為影響國民對政府的信任感,“公共財政”一詞更是眾多持有不同“國家觀”的學者爭議的核心。本文圍繞布坎南與馬斯格雷夫針對公共部門行為的不同觀點做出探討,并以中國的現狀,實證分析了政府規模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
財政分配;憲法約束;政府規模
0 引言
政府是作為統治階級行使國家權力的政治體系。在政府研究方面,理查德·馬斯格雷夫和詹姆斯·布坎南之間的思想交鋒在學界具有深遠影響,他們以不同的國家觀為出發點,致力于政府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1 布坎南觀點
布坎南的思想背景屬自由主義,是個具有反權威思想的美國人。布坎南認為每個人都是利己主義者,這一觀點進一步促使布坎南對政府的不信任。在方法論上,布坎南認為每一個經濟人在行動中都可做自由選擇,這一觀點也就明晰了在方法論上以假設經紀人的行為未必可以合理預測市場的整體需求,若研究者只是在“已知的存在”層面上做出的研究,遠遠狹隘于從“其他世界”出發的基于個人自由選擇的多角度研究。另一方面,從政治權力出發,布坎南認為政治對人們自由選擇的約束力應降到最低限度,因為政府正在走向“利維坦”面對民主政治拋棄財政謹慎原則及民主制度被社會中的階層和團體的瓦解等問題,政治程序對個人造成的強迫有必要成為人們的合理選擇,其提出的解決方法就是—對政治權利的憲法性約束。
在財政分配方面,布坎南認為政治行動中的分配與判斷什么樣的分配最優是不同的問題,否則將政治引入分配因素總會導致結果與理想的偏離。因此,社會機構應該保持規則的公平。布坎南認為馬斯格雷夫的視角是政府行動中的“好事”而自己的視角是不受約束的政府所做的“壞事”,政府的運轉并未一直處于理想狀態,龐大的規模、臃腫的機構也就意味著它存在尋租行為、腐敗行為等,由政治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所導致的制度的破壞。因此,約束是為了防止一些特定行為的發生,而這些特定行為必定會對其他人造成傷害。在多數裁定規則方面,由于尋租行為的發生造成對少數人利益的歧視現象,為瓦解這一不良后果,布坎南得出兩種途徑:其一,一致同意原則;其二,施加普遍性約束,限制結果的范圍。普遍性約束限制特定的受益行為和針對特定對象的稅收,因此,布坎南主張在稅收上實行按能支付原則及在財政再分配上通過財政結構實施普遍化的轉移支付。
從布坎南的觀點可看出,他更加的強調競爭性的政府,來提高政府的效率,同時限制政府的權力,加強監督,只有這樣一套體制完善了,民眾才能能更加的新人政府,“公共財政”的分配才能更加公平。
2 馬斯格雷夫觀點
馬斯格雷夫是完美政治理論的追求者。他具有社會民主派的思想背景,并一直贊成政府部門對社會有益的觀點。馬斯格雷夫認為在民主社會中,財政決策的制定是在集體的選擇下考察的,而不能僅簡單的分析個人在市場中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有不侵害他人和社會利益的自由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在方法論上,馬斯格雷夫關注的是“好的”政府和制度,以及“價值相關”與結果的關系。國家財政的任務是對私人部門的補充,政府可以實現資源的合理分配,因此需要仲裁者提供效率模型,實現有效配置。在財政分配方面,馬斯格雷夫認為必須兼具效率和正義,比如,在稅收上強調公平稅收理論,情況相同的人就應該受到相同對待。財政政策是宏觀經濟調節的工具,在市場無以自動調節之時,政策起到了無可取代的作用。針對公共部門的擴張的問題,財政濫用以及政治家的權力膨脹也許是一個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伴隨預算和公共服務項目的增加,公共部門的擴張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在市場繁榮的同時,保持一個合理的、強大的公共部門是必須的。
約束政治權力對維持正常社會秩序是必不可少的,但馬斯格雷夫不贊同布坎南提出的實行普遍性約束,這也等同是對人們自由權利的限制。在集權問題上,馬斯格雷夫認為集權有助于再分配政策的執行而分權則妨礙其執行。財政競爭會帶來資本尋租,而財政協調才會使政府行為更有效率。稅收競爭可以檢驗財政效率優化、財政表現,但相比于提供高質量的公共品,降低稅率更能吸引流動要素,此時政府若想增加財政支出必定會造成資本的流失。因此,財政協調就變得至關重要。
綜合馬斯格雷夫的觀點,政府的行為不應受到普遍性約束,而且集權更有利于政策的執行,人們應增加對政府的信任感。國家財政更應注重財政的協調而不是競爭,才能在財政分配上實現效益與正義的協調。
3 綜合評析
基于以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布坎南與馬斯格雷夫所談論的公共選擇與公共財政具有相同的目的——提高社會的公共福利,只是對于政治程序的執行程度及公共部門的效率問題產生了分歧。
基于我國的現狀,公共部門的規模隨經濟的增長而不斷變化。以國際標準,用政府支出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作為衡量政府規模的指標,選取我國1993年到2012年的數據分析,結果如圖1所示。
從圖中可以看出,政府支出的增長率近似保持在10%到25%之間,并且均高于政府規模的增長。GDP的增長率變化趨勢相對較大,并且與政府規模的增長率呈現負相關,在政府規模呈現負增長時,而此時期,GDP的增長均呈現上升趨勢。因此由數據可以判斷,擴大公共部門的規模可以促進經濟的假設不成立。
財政支出的增長也具有其合理性,面對市場的日益多樣化,公共部門需要提供充足的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及市場監管,并且近年來我國的財政主要投入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公共服務等方向,可以看出這些支出也是對人際公平的保障。
在方法論上,研究的范圍應該擴展至“其他世界”,布坎南的觀點可以讓問題更透徹,尤其是對政治程序的思考,不論是從哲學、人文、歷史角度出發,均可以讓政治程序更加的完善。另一方面,也如馬斯格雷夫所說,政府是個人權利的集合體,從宏觀上出發研究集合體的效益才更有意義。
【參考文獻】
[1]詹姆斯·M·布坎南,理查德·A·馬斯格雷夫.公共財政與公共選擇:兩種截然不同的國家觀仁[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
[2]蔣洪.論財政學中的國家觀[J].當代財經,2000(2).
[3]溫海瀅.馬斯格雷夫與布坎南的財政學觀點探析[J].JOURNAL OF GUANGDONG BUSINESS COLLEGE,2002(6).
【作者簡介】
胡娟(1989—),女,河南信陽人,貴州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城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