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項目:遼寧省民辦教育協會2013年教育科研立項課題 《高職報貨專業課程體系研究》,課題編號:LMJX13043
【文章摘要】
海關進出口商品編碼歸類(簡稱商品編碼)是從事各項海關業務的基礎,快速、準確地對進出口商品進行歸類是報關員必須具備的技能。但要真正地掌握商品歸類的基本歸類原則,并活學活用需要不斷的學習實踐。
【關鍵詞】
商品編碼;教學方法;課程設計
報關員是維系海關管理和國際貿易的紐帶,其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的高低,一方面直接關系到海關的通關效率和監管水平,另一方面也關系到企業的物流周期和貿易成本。近年來,與貿易全球化潮流相適應,現代物流業蓬勃發展,以向經濟社會提供專業化智能服務為特征的報關員職業,自然成為社會擇業的熱點,而對進出口商品進行歸類是報關員必須具備的技能,如何針對商品編碼課程的特點,巧妙設計整個教學環節,則需要任課教師不斷的摸索、探究。
1 《商品編碼》課程在高職報貨專業中的地位
《商品編碼》是一門理論較強的課程,是高職類院校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技能課,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學計劃的課程體系結構中處于重要地位, 它主要培養學生掌握進出口商品歸類的實際操作能力,該能力也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知識與技能模塊中著重培養的核心能力之一。從而能夠勝任進出口企業、報關等國際物流企業的報關員、報檢員等崗位的工作。
本課程的總體目標是通過層次性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使學生克服對本課程知識的枯燥、相關知識點多、難理解和畏懼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敢于克服困難、終生探索的興趣。培養學生能夠掌握進出口貨物商品編碼實際操作的基本能力,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和素質,成為一名合格的報關工作人員。
2 《商品編碼》課程特點
2.1專業性強,不易掌握
海關進出口商品歸類(商品編碼)是指在《商品名稱與編碼協調制度公約》商品分類目錄體系下,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稅則》為基礎,按照《進出口稅則商品及品目注釋》、《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稅則本國子目注釋》以及海關總署發布的關于商品歸類的行政裁定、商品歸類決定的要求,確定進出口商品編碼的活動。 《協調制度公約》是我國與國際慣例接軌的最早項目之一,是世貿組織的前身原海關合作理事會制定的公約,其成員國海關所采用的商品歸類方法,都必須嚴格遵守《協調制度》中所列原則,使用商品歸類的“標準語言”,因此,商品歸類是一項非常嚴肅的活動,也是任何報關人在報關實踐中不能任意發揮的活動。由于我國1992年才開始等效采用協調制度,到2007年正式采用協調制度,所以一般人不太了解,也比較陌生,學習起來專業性強,不易掌握,商品歸類也因此被稱為報關員考試中最難攻克的“堡壘”。
2.2體系嚴密,邏輯性強
協調制度的特點是完整、系統、通用和準確,它包含了迄今世界上國際貿易的所有商品,其分類原則遵循了一定的科學原理和規則,它將商品按自然屬性、生成部門和不同用途來分類排列,同時還兼顧到商業習慣和實際操作的可行性。協調制度有它自身的嚴密體系和內在的邏輯性,協調制度中所有所列的商品名稱品目都有唯一的編碼,絕對不會交叉或重復。 整本商品編碼教材結構嚴謹,各類各章之間都有對應關系,如:第一章的活動物宰殺后的肉和雜碎,如果可以食用,并且是初級加工應歸類第二章,如果深加工歸類第十六章,不可以食用歸類第五章,留下的副產品歸類第五章。而完全掌握這些不同章節之間的貫穿聯系,需要學生熟悉教材,體會編碼歸類的嚴密性與邏輯性。
2.3內容繁雜,涉及面廣
《商品編碼》教材內容涉及動物學、植物性、藥學、紡織學、機械學等多種門類,其商品的種類繁多,為了確保每一種商品都能準確無誤地歸入某一固定編碼,要求查找者除了熟悉協調制度的結構,掌握其排列規律之外,還必須掌握必要的商品知識。如: “福爾馬林”、“有機玻璃”、“滌綸”、“猴棗”等商品,在商品編碼書中根本找不到它們的名稱,但如果知道它們的另外名稱,比如:福爾馬林即是甲醛的水溶液;有機玻璃即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滌綸即是聚酯纖維;猴棗即是獼猴內臟的結石(黃藥的一種),問題就迎刃而解,其商品編碼就能很快確定。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必須文理知識兼備,見識廣博。除了掌握本課程的特點,作為專業課教師,還要了解課堂教學所針對的學生的知識水平、知識結構及特點。
3 《商品編碼》課程教學方法設計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話寓意深刻,特別是對于《商品歸類》這門課程來說,就更貼切。“商品歸類”的對象是所有國際貿易中海關監管的貨物,而每一件商品的編碼都有8~10位數字組成,如果直接告知學生每一件商品的編碼那是不現實的,而學生也不可能記住那么多商品的編碼的,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教學生掌握商品歸類的方法,即所謂的“漁”了,并且要綜合多種教學方法,讓課堂內容豐富起來,讓學生真的喜歡上這門課程,覺得學有所值。
3.1打破章節,重塑知識結構體系
《商品編碼》課程一般選用的是海關總署出版社出版的《進出口商品名稱與編碼》,或者以其為藍本的教材。此類教材工具性較強,共21類97章,多方面學科的知識,在講授的過程就是一次知識點的歸納總結過程,而相關知識點比較零散,故在講解的過程中選擇打破既定的章節,將相關的商品歸類串講,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有整體的貫穿聯系,遇到類似歸類問題不至于局限于某一類或某一章節內容,進而提高通關作業速度。如商品編碼的第二類植物產品(從第六章到第十四章),在講解的過程中把第七章、第八章、第十一章、第二十章作為一次小單元串講,這幾章內容有直接的對應關系,具體如圖1。
3.2圖示歸納,深層理解歸類規則
《商品編碼》在授課時,方法如果沒有創新,老是枯燥的理論講解容易使學生失去興趣。如果善于總結歸納歸類原則,結合圖示歸納講解,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容易把握。如對教材第31章肥料的歸納總結(圖2)。
3.3課堂講演,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在《商品編碼》的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性,增加學生對商品編碼的學習興趣,在課堂的授課過程中實行課堂演講的部分,讓學生提前備課,準備ppt和相關材料,對指定的內容進行講解,其余的學生即是聽課者又是評課者,最后為講演的學生進行打分,平均分可作為學生平時成績的一部分。如在教學中,選擇對商品編碼的八十六、八十七、八十八章進行課堂講演,從實際情況來看,效果很明顯。
3.4講練結合,夯實基礎知識
高職高專的教學理念是讓學生加強實踐操作,提高實踐技能。《商品編碼》課程內容需要學生課下多練。平常老師在課堂上要結合相關知識點安排練習,課后需要學生自覺地找練習題來操練,這樣才能很好地掌握該門課程。真正做到理實一體,講練結合。定期舉行編碼歸類形式的比賽,提高學生對商品編碼的重視度,從而更快地掌握商品歸類。
4 結論
《商品編碼》是一門專業技術性很強的課程, 也是報關實務的一部分,為了讓高職高專的學生更好地掌握該課程,提高報關員資格考試的通過率,順利上崗,首先,任課教師在講課中應熟練地將有關內容前后對比呼應,并與其他課程聯系起來,從整體上把握這門課的內容。其次任課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鉆研摸索,找出一套更適合的教學方法,認真備課上課。最后要求學生自覺,提高個人的自學能力,這樣教學統一,才能更好地實現高職高專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林青.\"實用型\"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教材:進出口商品歸類實務.中國海關出版社,第2版 (2013年1月1日).
[2]鐘昌元.進出口商品歸類教程. 格致出版社,2012.
[3]張援越.中國報關協會統編高等職業教育系列教材:進出口商品歸類實務.中國海關出版社,第1版 (2014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