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推行官邸制,國外有比較成熟的范本可資借鑒,而中國歷史上的“官舍”則是現代官邸的雛形。
官邸制,作為一種官員住房的制度,已在國外實施多年。簡單來說,官邸是國家為一定級別的官員提供在任期間居住的住所,官員本人對此沒有產權。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到的“探索實行官邸制”,短短的7個字被公眾牢牢看在眼里。對于推行官邸制,國外有比較成熟的范本可資借鑒,而中國歷史上的“官舍”則是現代官邸的雛形。
中國古代的“官邸制”
中國古代的“官舍”可謂是現代官邸的雛形。古代做官有“回避制度”,不允許官員在原籍或有家族產業的地方任職,以避免親友鄰里請托徇情。既然要求官員異地做官,朝廷就不能不考慮異地仕宦一家老小的住房問題,古代的“官邸制”自此而生。
自秦漢以來,國家開始向赴任官員提供住房,即“官舍”,并逐漸趨向制度化。所謂官舍,如同我們現在所說的官邸,官員對此只有使用權,但不擁有產權。
東漢王充《論衡·詰術篇》稱:“府廷之內,吏舍比屬”?;蛟S是因為兩漢時期官員比較少,朝廷還愿意或者財力允許為官員提供免費住所,因此,當時官邸的規模相當大。
到了唐朝,朝廷不再為京官提供免費官邸,而是采取租住制。有錢的官員可以在京城買房住,而沒買房或者比較低調的官員,可以租住政府的官邸。不過,朝廷對那些德高望重的大臣,還是允許他們免費住官邸。譬如,宰相李日知就住在官邸。他瞞著家人向朝廷提出辭職申請,被皇帝批準了,“及還飾袋,將出居別業”?;氐焦氽∷嬖V家人,被老婆痛罵一頓:“家產屢空,子弟名宦未立,何為遽辭職也?”
白居易任禮部主客郎中時,級別是正九品,每月工資一萬六千錢,收入不算很低,但仍然買不起房子,只好在長安東郊長樂里租了四間茅屋。他后來攢了一些錢,在陜西渭南縣,也就是長安周邊,買下一處宅子,算是有了自己的房子。
宋承唐制,為官員備有官邸。為了管理這些官邸,自京都到各地州府,都設有“房管局”,叫樓店務(后改名店宅務),負責官邸的修造、維護和出租。官員在京都任職而又無私房的,可以向“房管局”提出申請租住,租房在古代叫“僦”。楊礪官居樞密副使,也租住“房管局”的房子。他死后,宋真宗登門悼念,發現這位與副宰相平級的大員租居的官舍竟在一條小巷里,皇帝的八抬大轎都抬不進去。
明代住房政策有所變化,可以一次性買斷公房。當時制度規定,每個京官都可依品秩高低,配給勤務員、伙夫、馬夫、門衛、抄寫員等。如果不要這些人員的話,可以折算成工食銀歸己有。
除了在京官員,州郡府縣各級地方政府主要首長和官員的生活區域都圈定在各自的衙署即“機關大院”以內,俗稱“內衙”或“私宅”等,并用屋宇式的宅門同以大堂為中心的辦公區域劃出界線。古人常將“衙內”作為官府子弟的代稱,就是以這種特殊的居住條件為依據的。
居住官舍是一種典型的政治待遇。北宋名相寇準受政敵迫害,被貶為衡州司馬。衡州府向來不給這種徒有虛名、實受監管者分配住房,“百姓聞之,競荷瓦木,不督而會,公宇立成”。眼看其在民眾中威望如此之高,政敵又趕快把他遷到雷州,并終于達到令他郁憤而卒的目的。
電視劇中官員調離搬家,往往是一搬而空,其實不然。古代官員居住的管所內的一應家具雜物多由機關按入住者的身份、級別提供。據《海瑞集·興革條例》載,知縣的家具雜用有63種,200余件,縣丞、主簿等有60種,典史僅19種。官員調任或退休時,所有家具雜用,都要按清單歸還。
北宋王安石在江寧府任上自請退休,夫人吳氏把官舍里一張躺習慣的藤床帶回了家。未幾,“郡吏來索,左右莫敢言”,只好悄悄地向老爺匯報。王安石知道吳夫人“好潔成癖”,自己則以邋遢與她“每不相合”,于是“跣足登床,偃臥良久。吳(夫人)望見,即命送還”。
國外的官邸制
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公共政策高級講師大衛·金教授曾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官邸可謂“官方住宅”,因為它們大部分是官員聚會的場所。當然,這里所說的官邸,暫指國外的官員住所。未來中國會不會如此,暫且不得而知。
美國
美國對民選的聯邦、州、市主要官員,如總統、副總統、州長、副州長和市長(只有相當規模的大、中城市市長),法律規定政府應提供官邸,任職期間可享用,任職期滿則應搬出。
大衛·金接受國內某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美國逾3.3億人口中,約有近51.1萬名民選出來的政府官員。很多官員任職于州政府或是當地政府。而他們中僅有少數人能夠享有官邸待遇,這一人數很有可能少于100人,其中包括這僅有的一部分官員,包括美國總統、副總統、州長、副州長和部分市長,另外還有部分大學校長。
基于安全理由,總統、副總統、州長、副州長必須居住官邸,市長則可選擇自愿放棄居住官邸的權利,自購居所居住。紐約市前市長、億萬富翁布隆伯格就嫌政府提供的官邸太小了,于是只讓其充當辦公場所,仍然住在自己位于第五大道的公寓里。官邸的購買、日常使用和維護費均由政府預算支出,居住者則只需交納象征性的年租金1美元。對邦、州當選議員(含參眾兩院)實施住房租賃津貼補貼制度,補貼的原則以“體面、舒適”為基準,具體數額由議會的金融委員會審定。
在美國,官邸包括其中的家具,都被視作是政府的財產。并且,各級政府對于官邸的使用也有非常嚴格的要求,比如說,任何居住在其中的官員都不得將官邸租賃給他人,甚至也不允許將大量的親戚帶入官邸居住。政府派專人監督。
由于政府官邸還承擔辦公或會見賓客等功能,因此一般都是當地著名的建筑,具有幾十年、上百年歷史,有的官邸還定時開放供游客參觀。美國人想要參觀白宮的話可以向自己所在州的國會議員辦公室提出申請,由國會議員負責安排相關事宜,而外國人則需要通過自己國家駐美國的大使館來走這一流程。此外白宮每年春季還會舉行花園開放日,想去參觀的人只需去排隊領票,再通過安檢,就可以進去逛逛美國總統的后花園了,感覺比在鐵欄桿外面看真的好很多。
俄羅斯
俄羅斯政治技術中心主任布寧如此評價俄羅斯的政治現狀:“雖然俄羅斯早已遠離共產主義國家,但是還在前往民主國家的道路上?!边@一評價用在描述俄羅斯的官邸制,似乎也恰如其分。一方面它在向西方國家官邸制靠攏,但同時又承襲了前蘇聯時代領導人官邸的一些特征。
在俄羅斯,總統、總理以及各州州長、自治共和國首腦都有自己官邸。不過這些官邸一般均為辦公官邸,官員及其家屬則居住生活在別處。俄羅斯的官邸好比“辦公室”,而私邸才是“家”。
據“克里姆林宮大管家”俄總統事務管理局局長弗拉基米爾·科任介紹,目前具備俄羅斯總統官邸地位的是位于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新奧加廖沃,另外兩處位于黑海之濱的索契以及莫斯科西北的瓦爾代。總理官邸為兩棟,一棟在莫斯科,一棟在索契。此外,為休假及宴請國賓等需要,各地還分布著一定數量的非領導人專屬官邸。這些官邸大多為歷史古跡,許多都有數百年歷史,或是位于市中心或是海邊林中別墅。官邸的裝修、使用、維護都由國家預算承擔。
俄羅斯的官邸大部分是古式建筑。由于官邸需要翻新保護,所出具的預算時常會讓輿論不滿。2013年伏爾加格勒州州長就被報道稱在財政困難的情況下想建新官邸,引起當地媒體和民眾非議。
按照西方國家的慣例,總統任職期間總統及其家人可以住在由國家提供的總統官邸,卸任后全家則遷出官邸。但在俄羅斯卻有自己獨特性,總統官邸不是唯一的,而且卸任后也并沒有搬走。普京自2000年首次出任總統至今,一直住在莫斯科郊外的新奧加廖沃官邸,而梅德韋杰夫則一直住在戈爾基9號。13年間,雖然兩人的角色在“總統”與“總理”之間進行著“王車易位”,但他們的住處卻一直沒變,只是隨著主人政治地位的變化而相應地在“總統府”與“總理府”間變化。
德國
德國實行“官邸制”的對象,主要是在任的高級公務員,包括總理、聯邦政府各部部長。除了總理等必須進駐官邸外,各部部長則可以有一定的靈活性:可以進駐官邸,也可以自有或租用住房。
聯邦部長獲得官邸住所后,可以根據現有財政水平添置家具,作為官邸配套設施。不過,官邸只能整套分配,不能分割。所有的聯邦官邸,均由聯邦政府出資,根據現有財力配備相應的設備和家具、維護保養,并對維護保養做出嚴格規定。在德國,官邸的所有維護保養費用包含在官員的一項家庭補貼中。如果官員開始使用官邸,那么這項補貼即用于支付維護保養費用,不再另外發放。官員搬出官邸后,這一補貼再繼續支付。
法國
法國是最典型的對官邸實行“標配”的例子。法國法律規定,住房大小與付費標準根據職務需要與職位高低確定。例如擔任部長以上的公職,一般可以享受完全免費的職務用房,標準是全家1-2人的住3房套間,3個人住4房套間,4-5人住5房套間。國家資助的部長公寓最大面積基準為80平方米,部長家庭中每增加一個孩子,房屋的面積可以擴大20平方米。而超標面積的住房費用必須由部長本人承擔。
法國的官邸制范圍比德國還要小,除政府領導人外,國家對各部部長也沒有實行統一的官邸制度,而是實行了住房補貼制度。
在法國,部長以上的總統、總理、議會議長等必須擁有職務用房,但其他公務人員有自主權。2012年5月奧朗德當選總統后,目前政府38個部長中有23人住進配套的職務住房,其他的部長則表示寧可住在自己的私邸。
法國愛麗舍宮興建于1718年,迄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此處原為一位名叫戴弗羅的伯爵的私人住宅,所以當時稱為戴弗羅公館。后來歷經滄桑,幾易其主,但長期都為達官貴人所享用。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都先后入住過,并將此處改名為波旁大廈。1873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頒布法令,正式指定愛麗舍宮為法國總統府。此后的百余年,歷屆法國總統幾乎都在此工作和生活。
日本
在日本,“官邸”通常指國會與政府高級官僚的辦公場所,而國家依法律為其提供的住宅被稱為“公邸”。享有公邸特權的高官范圍受法律的嚴格限制。根據日本1949年制定的《國家公務員宿舍法》,有權居住公邸的限于首相、內閣官房長官、國會眾參兩院正副議長、眾參兩院的事務總長、法制局長、最高法院大法官、會計檢察院院長、國會圖書館館長以及駐外大使和公使。
在小淵惠三執政時,除了首相和房屋長官保留官邸外,其余官邸一律廢除。但是仍有兩類官員可以免費使用住宅:一類是內閣大臣以上的政府高級官員和國會有關領導;另一類是特殊工作需要的官員。
在這些享受免費居住公務員宿舍的高級官員的住宅中,應配備桌、椅等日常生活必需的家具等財物,免費提供給他們及其家屬使用。這些高級官員居住的房屋所需的修繕以及水電、煤氣等各項費用全部由國家負擔。
根據規定,公邸所有權歸國家,官員任期結束、轉任或死亡后,個人及家屬需在規定時間內搬出公邸。日本的國會議員有宿舍,只限議員自己居住、辦公。另外,日本各縣知事也有公邸。
韓國
韓國只有總統、總理以及國防部長、外交部長四個職位有專門的官邸。如韓國的青瓦臺總統府和總理其他高級公務員如國務委員、國會議員、處長(指部級處,如企劃預算處)、各院、部的次長(副部長)、政務次官、秘書室長和前總統秘書官、國會議長、國會副議長及國會議員的秘書室長、輔佐官、交涉團體的政策研究委員在任期間,政府提供官宅,卸任后搬出讓給繼任官員居住。
印度
早在英國殖民時期,印度就有了官邸制,現行官邸制始于1963年頒布的《政府住房分配辦法》?,F在,印度公務人員,上至總統、總理,下至普通公務員,都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住宅。
原是殖民時期英國總督的府邸是印度最大的官邸,即如今的總統府。其主體建筑有340個房間,占地近2000畝??偨y府每年維護費用超過10億盧比,僅電費就有近7000萬盧比。
除了國防、鐵路等少數自成體系的部委之外,印度多數部級及部級以下官員的府邸或宿舍的建造和維護歸城市發展部下屬的中央公共事業局管轄。這些官邸共分11級,最低一級是不帶廚房的單身宿舍,最高一級是部長官邸。部長官邸獨立成院,標準上限是:建筑占地766平米,房屋基座面積183平米,可包括8個臥室,4個傭人房,2個車庫。
部長官邸多集中在新德里的市中心黃金地段,馬路寬廣,環境優美。印度官邸非常容易識別,圍墻都是下紅上綠。門口處設一崗樓,有警察站崗。據到訪過此類官邸的人士稱,此類官邸一般為兩層小樓,建筑多古樸大方,不顯奢華。
新德里共有此類部長級官邸約300座,其中較高檔的是中央部長們的77座官邸,其他200多座的主人則包括高等法院大法官、軍隊領導以及一些委員會的主席等。據統計,2012至2013財年,花在維護保養這300座官邸方面的費用為6.26億盧比,平均在每座官邸上花銷的錢可以在新德里的衛星城購買一個兩室住宅。據印度官員介紹,這些官邸維護費用高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因為這些住宅都是老建筑,多建于上世紀30年代,二是維護費用中還包括內部裝修、空調以及園藝等費用。
印度正部級以上官員都是選舉產生或參與組閣的黨派領導人,每次大選后都會變動,所以更換頻繁。一般規則是前任要在一個月內搬出,為后任騰房。后任入住的時候經常要求重新裝修,往往要額外多花費一筆錢。而部級以下官員采用文官制,人員比較穩定,他們的公用住宅多以小區形式分布各處。
除住公房外,印度官員們還有其他選擇,各邦政策不盡相同。以班加羅爾所在的卡納塔卡邦為例,該邦邦級官員們就有3種選擇:住官?。蛔∽约业姆孔樱瑥恼庮I補貼,每月約3萬盧比;自己租房住,由政府付租金。
細觀國外官邸制可以發現,雖然各國官邸制的范圍不一樣,但多多少少也有一些相似之處。一是任職期間才可入住,卸任后就需搬出。其次是除了官邸外,多數國家對部長級以上高級官員普遍實行“官宅制”,即提供住房補貼,卸任后取消。三是所有的官邸和官宅都由國家所有,或者由國家租用,按照規定配置內部設施,費用由國家承擔。四是很多國家規定官員住房、薪酬等待遇必須公開透明,接受社會監督,并建立嚴格的糾錯機制,防止政府高級官員謀取住房特權。
如果中國真的實施了官邸制,會是何種情形?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