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對駕馭者的能力要求極高,是個案而不是規律,普通人開飛車不是事故頻發就是車毀人亡。
“停下來享受美麗”,這是某品牌的廣告語,更應該成為中國企業自救的藥方。從社會經濟發展層面上來看,中國企業只踏油門,不踩剎車,欠缺的不是速度,而是質量。
“加急時代”,速度會讓人喪失理智,失去自我,讀不懂自己,許多企業做品牌,希望一夜速成。確實,一夜走紅也不是沒先例,只是背后的積淀和代價我們必須看見。速度對駕馭者的能力要求極高,是個案而不是規律,普通人開飛車不是事故頻發就是車毀人亡。企業快速發展像一個越吹越大的肥皂泡一樣,流光溢彩,浮華璀璨的華麗表象下,掩藏的是極其脆弱的產業生態鏈。就像畫在沙灘上的美麗圖案,很快就會被雨打風吹去,這就是中國企業各領風騷三五年的原因。
凡事總有個理,凡事也總有個度。做品牌也好,打造百年老店也罷,必須遵循事物內在規律。打造百年老店,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分析自己的資源和經驗,梳理自己的綜合優勢,選擇適當的速度,“慢慢地”將品牌逐步做大做強,才是真正的品牌之道。
慢——經營新智慧
“慢”本是一個中性字。在商業社會,被賦予第二語義:慢被掛在貧窮、懶惰、落后的鉤子上,成為一個貶義詞,大家避而遠之。
慢公司、慢品牌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市場反映遲緩和遲鈍、產品老化、產品落伍。提倡慢公司、慢品牌總有忽悠人不思進取、稀里糊涂地混日子之嫌。
其實這是望文生義,并不是慢公司、慢品牌的內含,慢是要先抬頭看路,再低頭拉車,告別摸到石頭過河的思維。因為摸到石頭過河只適合淺水區,到深水區無石頭可摸,慢了就可避免被淹死。甚至寧肯停下來,抬頭看清方向后再決定下一步向哪里走,顯然是很有必要的。
慢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全新的經營智慧,一種革命性的思維方式。欲謀一域,先謀全局;欲謀一時,先謀萬世。慢能推動企業老板思考生活和工作的終極意義,提升人生境界。不致于沒有了思考的時間和環境,從而偏離生活軌道。
胸有成竹,故不人云亦云;掌控全程,故不急于求成。要堅持全方位盤點資源,不能攀比跟風。因此,慢公司能堅持深層次挖掘自身優勢,不喪失主見,拋棄以“快”為核心的發展綱要,而重視發展質量,按規律辦事。按自己的節奏出牌,能進退自如,在極大程度上免去企業拼殺的勞苦以及失敗的心酸。
慢品牌少了一份浮燥,多了從容的思考,有洞穿事物本質的魄力——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對于未來的鎮定和沉穩。盡管物質世界物俗橫飛,盡管營銷爆炒流行,它卻能讓你將心安住,平靜如常,豁達做人,從容做事,全局著眼,細節著手,擁有未來。
保持“慢品牌”的心態,企業就能領悟到“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經營真諦,謹慎規劃,積極創新,嚴格執行,一步一個腳印地構建品牌。
慢——品牌規則
二十一世紀,世界進入了提速時代,品牌塑造也呈現出急功近利的趨勢。大量企業渴望自己的品牌能夠速成,開始發力進行品牌建設,多數人認識到品牌重要,卻因錯誤理解品牌而迷失方向。很多企業誤入概念炒作、廣告轟炸、瘋狂促銷、價格大戰的歧途。
品牌是個外來物種,規則是老外制定的,老外在中國市場做品牌其實只有三板斧——廣告一打,故事一講,事件一炒,品牌形成,產品暢銷無阻。
總結老外的行動,大家總結出結論:品牌是暢銷的原因,品牌是可以做出來的,而且只要三招!其實,我們看清楚的是表象,卻沒有理解其本質。品牌不是暢銷的原因,而是暢銷的結果。因為我們看的是現在,卻忘記了老外的過去。要弄清楚品牌的本質,就得翻一下舊賬。外企與我們一樣,剛出生時也沒貼上品牌的標簽。現在的品牌企業是優勝劣汰的結果,能飄洋過海到中國市場的老外,都是市場格局固化的幸存者,全都是品牌。
解剖老外,我們可以認清品牌的本質——品牌是結果,慢是品牌的靈魂。品牌不是“做”出來的,品牌是時間的沉淀與持續不斷的投入積累的結果。創立品牌是一個艱辛而漫長的過程,需要一點一滴的積累,甚至需要若干代人持之以恒的努力。創業的苦澀換來的是甘甜的果實,需要永無止境的呵護。
做品牌絕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不要期望一夜成名,拔苗助長更是要不得,炒作或者非常規的操作獲取暫時的轟動效應,只是曇花一現的風光,過眼云煙,做品牌需要腳踏實地,需要專注,更需要持之以恒。通過精心制定的品牌戰略、一流的執行,得到消費者認同,才能真正建立一個強大的品牌。
做品牌是一個系統工程,要遵守大規律,精心規劃,但是又要打破小規則,尋求大創意;要一擲千金,又要講可控性,二者有機結合、精耕細作才是普遍的品牌法則。
時間是檢驗品牌的標準,只有經過環境、時間,競爭三重考驗,才能實現企業和品牌的進化。不能老想著“速度”,不能依憑自己的感覺去做品牌,要心存“敬畏”,要對規律足夠重視,進而按照規律辦事,才能走在正確的品牌塑造之路上,這才是打造強大品牌的智慧和基因。
品牌已是跨國公司實現全球戰略目標的銳利武器,精準定位是前提,產品定位錯亂,一步錯則步步錯,后果十分嚴重,必須謀定而后動,擁有更多的思考時間。做品牌戰略慢不得,戰術急不得。
我們倡導慢公司、慢品牌,放慢速度不等于拖延時間。“慢發展”也不是自甘落后,慢不是一味地不講效率,“慢發展”是為了確保發展的方向正確。并不是說速度不重要,而要將速度建立在規律與安全之上。“慢”的核心不是發展速度慢,而是不焦慮、不急躁,有耐心和恒心。慢理念是建立在企業成長規律上的,根據一份研究報告,創業期間的小企業,跨入到強勁增長的良性發展階段,美國需要6年,中國需要更長時間才會出現這樣的轉折點,更何況在“冬天”里。
依照“慢品牌”這一思維方式,就不要急于規模擴張,不要盲目地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不盲目定下不切實際的計劃,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做最好的自己,積蓄力量,迎接拐點,那時才能將“慢品牌”變為“快品牌。
“慢品牌”,不是沒野心,而是一套完整的營銷邏輯,戰略聚焦,修剪業務,整合力量,重點進攻,伺機挑戰領導者。
“慢品牌”使得企業回歸到經營的本質,企業競爭的原點在產品。慢公司重視建立產品戰略,擁有充足的創新能力、技術實力,堅持細細雕琢一個新玩意兒,對產品和用戶體驗絕對專注和持續改進,這樣才能長出一家了不起的公司。
“慢品牌”清楚未來的市場不是單挑,而是群毆,是一條產業鏈與另一條產業鏈的競爭。只有理順廠商關系,做深產業鏈,掌握更多的產業話語權,才能在未來掌握主動。
“慢品牌”清楚成功不可復制,只有根據自己的特點,從一線來,到一線去,找到合適的策略,提高效率和效益才是最關鍵的。他們會通過強化企業文化、理念的建設、技能的培訓,團隊打造四位一體,建立自己的市場體系,等待“春天”的來臨。
事實就是最好的例證,大家曾見過的很多快品牌最后都銷聲匿跡了。曾經的慢品牌,不僅越跑越快,而且越長越強。加多寶(以前叫王老吉),這個打敗可口可樂的本土品牌,起步跟蝸牛沒什么區別。1995年在東莞長安鎮投資建廠,一直熬了8年,2003年才出現起色,銷售額才突破1億大關。紅牛這個全球功能性飲料老大,也是慢工出細活的主,用了4年時間,使銷售額達到1000萬美元,又用了5年,時間使銷售額達到1億美元。微軟用了10年時間,才使銷售額達到1億美元。
“以快為先”的社會哲學違背自然法則,快速成長會削弱生命力,自然界是這樣,品牌世界也一樣。
“慢發展”是一種更穩固、更妥貼、更持久的發展。
(作者系實力派營銷專家,專注中小企業和弱勢品牌營銷研究,銷售與市場雜志社特約專家,第一營銷網顧問、《創業》培訓師,《酒海導航》專家團特約專家,渠道網專欄作家。)
(編輯郵箱:housy01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