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改變生活,激發創意,催生新的表達方式,同時,創意產業也能促進城市的商業和經濟,每個地方都聳肩抖腿地展示最優勢的地方吸引人,一個綠色的設計創意之都無疑更有競爭力,而且優勢非常明顯。在這一點,新加坡雖小,但的確非常有創意。
空中花園
51年前,當時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在花拉圈種下了一棵黃牛木,這是一種會開出像粉色櫻花的樹木,從那時候起,種樹成了每年不變的一項工作。也是從那時候起,新加坡開始走向創建“花園城市”之路。
即使當年再有遠見的人也不會預想到有一天新加坡會冒出這樣一座建筑,16層樓高的空中熱帶雨林—Gardens by the Bay,濱海灣花園。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新加坡與海爭地,填海讓魚尾獅公園、摩天輪和海濱灣這些城市地標一座座屹立起來。去新加坡一定會去海濱灣,金沙頂層的無邊際泳池、藝術科學博物館的蓮花建筑,再加上摩天輪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創造除了絕美的海灣。
濱海灣花園是這一地區的最新地標。這片占地110公頃的填海區在市中心和新加坡海峽之間。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公園,而更像是一個建筑工程成就,而且是繁忙城市中一片難得的綠色空間。
2004年,新加坡政府決定將這塊填海所得的珍惜土地獻給一座花園,而且希望未來的花園可以與城市的脈搏相連,也能讓城市居民能擁有一塊超自然的活動場所,就像中央公園之于紐約,而且公園本身也是個植物園,能夠吸引那些從不去植物園的人也樂意到公園里走走看看。
建成后的公園贏得了每個人的贊嘆聲。濱海灣花園中一共有一百多萬株植物,也成了這個城市踐行環境可持續的前沿。公園內的生物群落所需要的能量都源自園藝廢物的燃燒,而園中是“巨型樹”是通過太陽能照明,同時還能收集雨水匯入園中的灌溉系統,地下的排氣系統能夠很有效地降溫。
巨大的樹形建筑是院內最吸引人的部分,和兩個玻璃溫室一起,是由英國著名園林和建筑師們打造的,濱海灣公園項目也讓他們收獲了2006年的國際園藝建筑獎項。巨型大樹非常具有視覺沖擊,尤其是在夜晚被燈點亮之后。這些大樹的造型靈感來源于日本動漫電影《幽靈公主》中的魔法叢林。這些“大樹”各自都是一座垂直花園,一座128米長的空中走道架在兩座大樹之間,供游客在其間穿行欣賞遠處海灣的精致。
玻璃建筑下的溫室里有25萬株奇花異草,分別組成氣候比較干燥的地中海花房和比較潮濕的熱帶高原“冷室”,能見識到猴面包樹、寶瓶樹、橄欖和椰棗樹,還有一道30米高的壯觀水瀑。
公園的南區是花園的主景區,除了上面說的溫室和“大樹”,還有園藝歷史主體公園和蝴蝶湖等,東區和中區主要是休閑散布和野餐的地方。
為了吸引市民和游客光顧,公園的室外部分都是免費參觀的,想要參觀室內植物園,花28新幣買門票可參觀兩個玻璃花房,要走花園中的空中走道需要花5新幣,老人的輪椅也可以自由行走。室外花園早晨五點就開門了,一直開放到凌晨,公園方還為學校學生提供教育講解行。于是,自公元2012年7月開放以來已經迎來了500萬的參觀人數,其中60%是新加坡人,這也是規劃者當初所希望的。
“竹”地標
再過些年去新加坡,你可能就會看見一座嶄新的竹制摩天大樓,成為新加坡的新地標,為這個海灣的天際線增加一叢別致的綠色。
將要迎來一棟嶄新摩天大樓的街道叫做共和街(Republic Avenue),就在巨大摩天輪以北的海灣邊上。為了這個前沿性的摩天大樓,項目舉辦了一場設計比賽,要求設計者考慮到在當今的城市環境建設當代竹建筑的需求及當今生態設計原則不斷增長的需要。設計應當在視覺上美觀耐看,并且促進在高層建筑設計中使用竹子的可能性。
“新摩天大樓應當最大化垂直結構的積極影響,并成為新加坡城市天際線中可接受的一部分。它還應該直接反應城市創造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空間的問題,并展示與日益增長的城市摩天大樓建設相關的社會、環境、文化和經濟問題。設計方案中,竹子必須作為主要材料,因為根據一項關于竹子作為高層建筑結構設計可能性的調查中,竹子可以作為材料支撐或覆蓋建筑。”
因為對于建材的要求,建筑設計中對“可持續性”的考量非常重要。在一千公頃的土地上,竹子在兩年之后可以達到建筑所需竹量。竹子可以說是實際上生長速度最快的植物之一,有在24小時內生長100厘米的記錄,當然這和土壤、氣候以及竹子種類又有關系。一般來說,在氣候比較適度的竹子一般生長期的生長速度都在每天3-10厘米,大型料材竹子可以長到30米高,直徑20厘米。
但歸根結底竹子不屬木,這也解釋它生長速度如此快的原因,雖然產量大膽用于建筑之上的難度還是相當大的。設計比賽收到了很多設計圖稿,由來自美國、德國等地設計事務所和設計協會的大師組成的評審團最終評選了出了前三名和一個特別獎,它們之中的某個或許在將來會出現在共和街上與其它摩天大樓爭輝,即便沒有,也可以試圖想象一下未來共和街上的竹制地標建筑的摸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