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官員一直是中國政壇不可忽視的群體。從20世紀初孫中山等民國時代的政治家,到周恩來、鄧小平等中共早期領導人,再到中共第三代領導集體,海歸官員在中國已幾經變遷。如今,像楊潔篪、周濟等改革開放后留學歐美的一批海歸官員,仍身居高位。然而,中國“海歸”官員的數量卻有下降趨勢。前不久,一位中央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接見新一屆歐美同學會領導時說,“改革開放后,中國出國留學有三百多萬人,回來一百多萬,比例越來越多,怎么到政府里面的人越來越少?”
省部級以上“海歸”官員15名
記者通過搜集官方媒體報道,梳理了169位正省部級以上領導人的履歷。其中包括68位現任國家領導人(包括6位兼任省委書記的中央政治局委員),以及101位正省部級官員——他們是國務院系統內務部委以及31個省份的黨政負責人。統計顯示,169名官員中有留學經歷者為31人,占18%。其中在國外取得正式學位的有15人,占總數的9%。這15人中,有11位是國家領導人,包括10位民主黨派或無黨派人士。
根據統計,省部級以上官員在國外學習時間達到一年以上的共20人,占總數的12%。除取得正式學位的15人外,另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張寶文、國務委員楊潔篪、全國政協副主席韓啟德、國務院副秘書長肖捷、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博士后研究)等5人在國外學習時間在一年以上。
選派具有發展潛力的高級干部出國進修,始自改革開放以后。上世紀80年代中期,歐美同學會副會長王輝耀在加拿大曾陪同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率領的一個代表團,和加拿大政府商談中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官員培訓項目。這個中加合作項目最終被定位在對中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的市長級干部培訓上,許多市長第一次了解了“資本主義”是什么樣。
“當公務員不劃算”
目前體制內的 “海歸”官員主要分兩種:一類是在國內從政并取得一定成就后,被選派到海外留學或培訓;另一類是先出國留學,學業有成后歸國從政。當下中國有海歸背景的官員趨向第一類。困擾中國海歸人員進入體制內的一個核心問題是體制屏障。依照正常程序,必須參加國家公務員統一考試。
一些進入體制內的高層官員,多經由“特殊渠道”進入。2010年進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工作的處級干部張翔(化名)沒有經過考試。張翔在德國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因為一個偶然機會,認識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一位領導。經過一段時間接觸后,領導很賞識他,希望他加入。“恰好我想回國,就回來進入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張翔告訴記者,他沒有參加國家公務員統一考試,是直接進去的,“他們啟用了綠色通道,用特殊人才引進的方式把我招進來。”
“跟小孩一塊考試是我不能接受的。”張翔覺得,讓一個三十好幾的人參加考公務員考試“很荒謬”。張翔有個朋友畢業于復旦大學,后在德國海德堡大學讀了碩士,回國后參加了中央編譯局的公務員考試。張翔很不理解,“在德國花那么多錢讀書,回來又從很低的行政職務干起,沒什么意思。”
國家人社部一位80后海歸,在國內最頂尖的協和醫科大學本碩連讀后,又到哈佛大學讀了博士。回國后考取了人社部公務員。“她家里條件不錯,進入體制內主要是希望穩定。”她的一位同事說,“對家里條件一般的人來說,出國讀書花那么多錢,回國當公務員不劃算。”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