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并不總是能給抑郁者帶來寬慰,實際上,自殺率在春天是最高的。1995年發(fā)表于《社會科學與醫(yī)學》上的一篇研究稱,在28個國家進行了調查,其中在25個北半球國家中,自殺率在5月份最高而在2月份最低;1997年在南半球進行的一個調查結果也很類似,同樣是在南半球的春天也即9月和10月份時自殺率最高。
有些研究人員認為是天氣使得人們在春天更容易自殺。冬天的寒冷可能使得人們無法聚集起能量來實施自殺計劃,而當春天來了的時候,如果他們依然心情低落,這時候他們已經有足夠的能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了。
社會學角度的解釋是更容易自殺的人在溫暖的氣候和更多的社交活動中會遇到更多的挑戰(zhàn),因為那些處于掙扎中的人會感覺到被社會拋棄。
除了社交壓力之外,有些研究人員認為生理上的炎癥性反應才是原因。發(fā)炎是人類免疫系統被激活后的反應,而且與從哮喘到心臟病等等慢性疾病相關。從小鼠到人的試驗都證實了炎癥性反應與抑郁有相關性。研究人員發(fā)現了一個炎癥性反應與春天的聯系。2013年,丹麥研究人員發(fā)現自殺率和空氣中的樹木花粉有關聯。他們分析了286萬丹麥人中的13,700名自殺者,發(fā)現當每立方米空氣中樹木花粉粒子從0增加到10-30粒時,自殺率上升了6.5個百分點;當達到30-100個花粉粒子時,自殺率則上升了13.2個百分點。
研究人員稱,他們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知道,自殺可能并不是因為軟弱或人格缺陷。這一系列研究可能會通向抑郁癥之外的另一種疾病,這或許是一個具有生物學意義的結果。摘自《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