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已不再只滿足生活在高樓大廈里,對城市的綠化也開始有了要求。本文談了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的重要性以及搞好城市園林的生態化建設的措施。
關鍵詞:園林綠化;生態建設
城市園林綠化是提高環境質量的重要途徑,是展示一個城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窗口。綠化植物選擇與配置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城鎮綠化的面貌,直接影響到車問你個是綠化的藝術水平和觀賞效果。
1 園林綠化生態建設的重要性
1.1保護生態環境,減輕污染
人們呼出的二氧化碳,工業燃料消耗的氧氣、排出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氣體都需要植物來吸收。
能吸滯粉塵。樹木能阻擋和過濾粉塵,是天然的吸塵器。林木樹冠茂密,具有減低風速的作用,當含塵量很大的氣流通過樹林時,隨著風速的降低,空氣中攜帶的顆粒較大的粉塵迅速下降。
能殺死細菌。據調查,鬧市區空氣的細菌,比綠化區多7倍以上。原因之一就是有些植物能分泌強大的殺菌素,殺死由粉塵帶來的各種病原菌。
能降低溫度,調節濕度。當太陽照射到樹冠上時,有35%~75%的太陽熱量被吸收,從而使森林中的溫度比裸露地面的溫度低十幾度,同時,樹林中的葉片又蒸騰出大量的水份。
能消減噪音。城市街道種樹,如快車道上的汽車噪音,在穿過12m寬的懸鈴木樹冠到達其后面的三層樓窗戶時,與同距離的空地相比,噪音的減弱量大于3~5dB。
1.2 防災避災的作用
全面建造好城市防風林帶,對多風害的城市來講十分重要。應在城市遠郊、近郊直至城內,營造不同樹種、不同面積的大片林帶??稍谥黠L方向的遠郊山地造大片森林、近郊造林帶,市內于公園、居民區、道旁、庭園廣植樹木,以此消風降塵。在有河流泛濫或地震發生的城市,城市綠地及公園則是救命安身之地,其作用不可低估。
1.3 具有美化環境和市容,增加藝術效果,削減疲勞的功能。
園林綠化的好壞對城市面貌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沒有花草樹木的裝飾,整個城市就不會有生氣。把大量具有自然氣息的花草樹木引進城市,按照園林手法加以組合栽植,就能形成美好的自然景色,美化人居環境,美化市容,使現代建筑更具有田園風光。同時也能滿足人們的觀賞需求,凈化空氣,有益于身心健康,進入美好的園林景色中,人們不僅感到賞心悅目,而且感到心曠神怡、神清氣爽。
1.4 具有保持城市可持續利用功能
一個城市能否可持續利用,環境的好壞是個很重要的因素。而園林綠化的數量和質量又是環境好壞的決定性因素。一個城市如果能擁有足夠的公園和綠地創造出優美的景觀,不僅能美化凈化環境,還能大大的發展旅游業,促進國內、國際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增加城市經濟收入,通過公園內的宣傳和教育活動,能提高游人及市民素質,使人們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受教育于體外,同時也能激發群眾熱愛家園、共建美好家園的愿望,提高城市品位和檔次,使城市永葆青春,永續利用。
1.5 市民休憩、鍛煉的場所
城市公園;城區、郊區各類綠地與林地是市民在業余時間散步、游覽的去處,是晨練、跳集體舞的好場所,也是人際交往與情感交流的地方。
2 城市園林的生態化建設
2.1 樹立“以植物造景為主”的設計思想
眾所周知,植物是人類生存環境的原始創造者。植物每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人類需要的氧氣,維持碳氧平衡;吸收環境中的有毒有害氣體,凈化空氣,改善環境質量;植物葉面的蒸騰作用調節氣溫,調節濕度,吸收太陽輻射熱,調節小氣候;利用植物,衰減噪聲等作用。因此,可以說沒有植物就沒有人類。城市園林的生態效益,主要取決于植物和水體的質和量;園林中的建筑、山石、道路鋪裝等非生物因子的生態效益,表現為負值。因此,城市園林綠地規劃設計,應著重于全面安排園林綠地的植物構成與種植結構,力求提高植物覆蓋率,多層次地進行空間生態組合和植物配置,以提高單位面積綠地的綠化效益,提高園林綠化的數量和質量。
2.2加強“大樹引入城市”的觀念
園林植物的生態效益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吸收各種有毒氣體,蒸騰水分增加空氣濕度,炎夏降低植物周圍的溫度,吸收噪音及吸滯粉塵等基本上全靠葉面積來完成,故生態效益與單位綠地的葉面積成正比。從這個意義上說,要增加生態效益就增加葉面積。
在此還要特別強調保護城市大樹的作用。首先,綠色植物中高大的喬木所具有的葉面積系數最大,本身凈化效率高;改善生態,氣候功能顯著。其次,由于城市中高大建筑的大量涌現,只有大樹才能與其相匹配,使城市景觀更加壯麗。
2.3增加城市園林生物的多樣化
城市園林綠地生物種類越豐富,園林綠地結構越復雜,園林綠地系統也就越穩定,這符合“多樣性導致穩定性”的生態學原則。在城市園林規劃設計中,喬木、灌木、草坪以合適的比例搭配,有利于增加單位面積上的綠量,提高群落的生產力和生態效益;城市園林生物的多樣化,有利于豐富城市景觀,滿足不同層次的人的審美情趣、愛好的需要;有利于滿足城市不同環境狀況的需要,符合“適地適樹”的原則。
2.4 建立完備的城市園林綠化體系
城市園林綠地規劃設計中,采用點、線、面相結合的原則,通過帶狀綠地的聯結,使園林綠地組成一個完整的綠地網絡系統,讓城市與綠地融為一體,不僅對增加城市總的園林植被數量發揮群體效應,從而擴大其總體生態效益方面作用明顯,而且對保持城市總體生態環境質量的相對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
3 從生態學原則出發,就不同區域的群落配置與植物材料選用提出以下幾個模式
3.1 近郊區綠色隔離帶的建設模式
采用雄株窄冠毛白楊與刺槐行狀或小塊狀混交,或者用油松、白皮松與窄冠毛白楊、元寶楓、栓皮櫟等混交?;旖涣窒乱氡R丁香、杜鵑,繡線菊等灌木;或在林下引入鈴蘭、玉竹、苔草、重樓、百合、射干等地被物種類,形成類似天然林的生態系統。
在地形平坦、土壤水肥條件好的地段營造柿樹、大棗或核桃之類的干果林。還可建立山茱萸或金銀花的藥圃。
在綠色隔離帶通過交叉路口處,可栽植多種丁香、櫻花、山楂、柿樹、燈臺樹、玉蘭、海棠花、稠李等觀花看果的樹種,這些樹種構成的群落不會高大、不礙視線,群落采用塊狀混交配置,在路邊一側宜栽植3-5行迎春與連翹.以便早春看花。
3.2 中心區與城郊過渡區游樂園、花園與森林公園群落配置模式
游樂園,可采用白皮松、油松、國槐、刺槐構建群落于草地。一般說來,群落的不大的地方林木下的四周圍栽杜鵑、小檗等灌木,還需要建立白樺、椴樹、楊樹混交的群落,林下不種灌草,進行人工整枝,可置放椅凳供游人休息,也可在林下晨練。
花園,可將雪松、馬褂木、揪樹、杜仲、油松、白皮松等散植于草坪中,四周配置灌木花,路邊配置二月蘭、紫花地丁、馬蘭、射干與地被菊等地被植物。
森林公園,選用樹種一定要具有多樣性。在地下水位低的地段,采用油松、楊樹、國槐、刺槐、櫟類建立群落;在地下水位高并且土壤 pH 值較高的地段采用垂柳、旱柳、沙棗、沙棘、紫穗槐等建立群落。
4 結束語
因此,城鎮居住綠地的生態建設,應體現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使居住綠化環境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參考文獻:
[1]白德懋.居住區規劃與環境設計[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11.
[2]韓麗莉.北京市居住區綠化復層結構種植式設計原則及其示范區的建立,園林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