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是人類生命之源。關系到人類文明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水資源是有限的,不能無限制地采水用水。本文主要論述了城市節水和雨水利用。
關鍵詞:城市節水;雨水;利用措施
概述:
雖然我國水資源總量排在世界第四,但人均擁有量只排在109"位,僅為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我國有300"多個城市缺水,其中108"個城市嚴重缺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逐漸升高,城市供水的任務日益艱巨,供需水量不平衡的矛盾越來越突出。針對這一現狀,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節水型社會,號召各行業愛水節水,規范用水準則,落實推動切實可行節水方案,城市節水取得明顯成效。
一、提高節水意識
水危機將成為未來10年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挑戰之一。聯合國預計,到2025年,全世界淡水需求量將增加40%,將有近一半人口生活在缺水地區,全世界大量的河流、湖泊因過度用水而消失。而水污染又使得很多水源無法飲用。因此,提高節水意識,節約用水,改變過去人們認為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錯誤思想。節約用水需要社會大眾的廣泛參與和支持。以各種形式進行宣傳,依托新聞媒體,適時報道節約用水、節水型社會建設的先進經驗和典型事例,曝光浪費現象組織開展系列主題宣傳活動,策劃系列文化活動,滾動播出系列公益廣告。通過生動有效宣傳的方式,促使節約用水的理念走進單位、走進學校、走進社區、走進家庭,樹立全民節水意識。
二、城市節水與雨水利用措施
1.城市工業節水
我國工業化進程在“十二五”期間將繼續保持飛速發展勢頭,這意味著對水質和水量的要求都將提高。合理有效的利用工業用水是緩解水量緊張最有效的方法。
(1)循環冷卻水
工業冷卻水占工業生產用水總量的70%~80%,合理利用冷卻水將大大提高工業用水的效率,從根本上實現節水。節約工業用水的方法有很多,最有效的是循環利用冷卻水。發達國家對于冷卻水的利用率比較高,可以達到75%"左右,我國對冷卻水利用率低,只有30%~40%。采用合理的節水途徑和方法,我國冷卻水利用率提高還有很大空間,可以考慮采取以下幾種方法提高循環冷卻水利用率。
(2)工藝節水
通過改革生產方法,優化生產工藝,提升生產設備的方式達到節水的目的工藝稱為工藝節水。工藝節水可以從根源上減少用水量,降低能源消耗,同時可以將相應的環境污染控制在環境容量可以接受的范圍內。在水資源極其寶貴的今天,工藝節水將會越來越受到重視。生產過程中合理的工藝改進可以使用水量有效減少。某廠通過改造氮氣凈化器保溫外套,年節水10"萬噸。部分發電廠通過采用靜電除塵和干粉回收系統去除粉塵,替代傳統的用水除塵辦法,成功節約了用水量。工業上產上具有節水作用的工藝還有很多,節水型印染工藝通過低給液染整、冷軋堆工藝、泡沫染整、微博染色等工藝提高水利用率。節水型制革生產工藝通過轉鼓快進工藝、酶脫毛工藝、常溫少浴染色工藝等提高節約用水。在工業生產過程中要對零件進行洗滌以達到生產要求。有時為了生產質量需對零件進行重復洗滌,增加了用水量。從水量重復利用角度,洗滌方式通常有兩種,可重復洗滌方式和不可重復洗滌方式。前者指在洗滌完一批零件后不排放,收集起來再進行下一次洗滌,當收集到一定量的水后進行適當處理排放。后者指一次洗滌完畢直接排放。顯然,重復利用的洗滌方式更加節水環保。
2.城市污水的再利用
首先,對城市污水進行處理,使其排入水體后不會造成污染,從而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其次循環使用城市污水和工業廢水,科學規劃。建設高效運行污水處理廠,對污水處理后再用于工業生產。以減少天然水體的抽取,緩解水資源矛盾。
3.雨水的回收利用
隨著城市化建設的迅速發展,道路、建筑群等不透水面積的擴大。一方面雨水不能再滲入地下補充地下水,加上過度抽取地下水,致使城市周圍生態環境惡化;另一方面,大雨時,徑流迅速匯集,造成地面積水,導致城市局部洪災。因此。在城市建設中,要大力發展雨水收集利用工程,收集屋頂、庭院和地面的雨水,用于澆灑綠地道路、水景和補充地下水等用途。有利于緩解水資源危機。
(1)收集雨水的方法
儲雨池一般建在城市空地或者花壇下面。上面覆土種花。容積規模可視情況在1~100"m,之間。下雨時收集雨水。用于水景噴泉、澆灌花草、洗車和工業生產等,既控制了雨洪、改善了環境,又能節約水資源。適合大型家屬區和各工礦企業等。儲雨容器主要為鐵桶、塑料罐和其他容器等。體積一般都小于1"ms,用于收集屋頂雨水,所收集的雨水主要用于庭院灑水、澆灌花草,節約自來水。適合一般居民樓、平房或四合院采用。
(2)雨水回滲地下
一是地面滲透,露天人行道鋪設透水磚,雨水經過透水磚下的碎石、砂礫、砂子組成的反濾層,讓雨水滲入地下。二是滲水井滲透,雨水管引入滲水井。將雨水滲入地下。三是草坪滲透,圍繞草坪周圍壘起約10cm的高沿。或將草坪地面降低,做成下凹式綠地,承接和回滲雨水。
4.建立節水型社會
水資源是基礎自然資源,是生態環境的控制性因素之一,同時,又是戰略性經濟資源,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有機組成部分。數據顯示到203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6億,水資源矛盾將更加突出,黨中央提出了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在防洪減災方面,將無序、元節制地與洪水爭地轉變為有序、可持續地與洪水協調共處。在農業用水方面,將建設節水高效的現代灌溉農業和旱地雨養農業轉變為建設節水高效的現代灌溉農業和現代旱地農業,在城市和工業用水方面,要從不夠重視節水,治污和不注意開發非傳統水資源,轉變為實施節流優先、治污為本、多渠道開源的城市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戰略,以基本滿足今后16億人口的用水需要。
參考文獻:
【1】車伍,多功能雨洪調蓄設施抵御洪澇災害[期刊論文]-建設科技2010(22)
【2】金龍,我國城市雨水利用適用技術[期刊論文]-市政技術2007,25(1)
【3】聶發輝,城市雨水生態化綜合利用技術探討[期刊論文]-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