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茌平縣為例,分析了當地水系生態環境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針對性的提出了解決思路及總體布局,并相應提出了包括生態景觀河道治理、生態濕地工程、水源地保護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在內的方案措施體系,供決策者參考。
關鍵詞:茌平縣;水系;生態環境
茌平縣位于魯西平原,山東省聊城市東部。全縣東西橫距46.30"km,南北縱距43.50"km;總面積為1003km2。境內有徒駭、馬頰、趙牛、管氏、茌新、茌中、馮氏、西新、老徒駭、七里、普濟溝共11條河流。徒駭、馬頰河為海河水系,其余均屬支流。水系主要承擔上游和境內徑流排水,年徑流量達4億m3。
1水系生態環境現狀及存在問題
經過多年努力,茌平縣水系生態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工業化的迅速推進,河道不斷被侵占,生態不斷遭到破壞,水系空間格局被分割,地下水被過度開采,生態系統狀況不容樂觀,水土流失依然嚴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水質污染
近年來,通過加大排污許可控制力度,劃分水資源保護區,進行河道治理工程等措施,茌平縣水系水質有了明顯改變,水系生態環境
狀況有了較大提高,但水系生態環境狀況依然較差,存在水體污染嚴重、河床淤積、河道占壓、生態功能低下和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問題,部分河段污染物排放量遠遠超過了受納水體的納污能力。目前茌平縣河道水體水質大部分為劣Ⅴ類,水污染嚴重,河流生態功能日益下降,整體生態環境較差,嚴重限制了當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1.2水土流失
全縣水土流失面積244km2,占全縣總面積的20%,經多年采取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綜合治理,截止目前尚有水土流失面積99"km2,其中輕度侵蝕面積56"k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56.5%;中度侵蝕面積36.0"k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36.3%;強度侵蝕面積7.1"km2,占流失面積的"7.2%。
1.3水體生態功能退化
由于水體嚴重污染、河道堤岸工程阻隔、生態環境水量不足等,造成河湖萎縮,生態環境惡化,水生植物、魚類、底棲生物、微生物、濕地等逐漸減少,既喪失了水體的自凈能力,也破壞了河湖濱水景觀環境。同時,河道裁彎取直,河道多為硬質護岸,生態式駁岸還未有效推廣,濱水綠地空間過多追求園林景觀效果,濱河生態環境單調,親水景觀建設較為落后。
1.4地下水漏斗區擴大
茌平縣工業用水基本上是采用淺層地下水,由于過量開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不斷下降,出現了地面沉降現象,引起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在城區局部,地下水漏斗區已經形成,淺層地下水動水位埋深由1990年的27m下降到現在100m以上,嚴重制約著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建設思路和總體布局
2.1建設思路
茌平縣水系生態建設在縣域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的基礎上,以生態理念為指導,維護、保障水系生態健康,完善水系布局。主要以縣管河道為骨干,構建茌平縣水系生態網。因地制宜建設自然生態型河道和景觀型河道,增強河網水體流動性,改善河道水環境、河流水質,主要河流水質指標達到地表水IV類及以上標準,維持河網原生態水系景觀與風格。規劃實施后,實現茌平縣水系"“水活、水清、水美”,生態系統優良,打造茌平縣健康和諧的水系生態網,提升茌平縣經濟發展潛力,促進區域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根據需求,圍繞骨干河渠集中力量進行河湖疏浚以及截污治污,使這些河渠實現水通、水清。建設完成水系生態網絡。水系生態系統得以良性循環,各項功能得到實現,水體水質達到水功能區劃的要求,水系生態環境得到全面改善,茌平縣成為“水活、水清、水美”、河湖水景交相輝映、人水和諧的現代水利示范縣。
2.2總體布局
茌平縣水系生態保護工程主要內容包括生態景觀河道治理工程、生態濕地保護工程、水源地保護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共四大工程體系。
水系生態布局可總結為:一環、三源、四區、十脈。
一環:環城水系;二源:東邢水庫、信源水庫、龍騰水庫;四區:崔范溝小流域治理區、楊屯小流域治理區、普及溝小流域治理區、菜屯林場保護區;十脈:趙牛新河、普及溝、管氏河、馮氏河、茌中河、茌新河、西新河、老徒駭河、七里河、丁新河。
3方案措施
3.1生態景觀河道治理工程
茌平縣環城水系工程西側邊界為茌新河,北、東、南三側邊界為城區外環公路溝,城關分干、茌中河、馮氏河貫穿其中。結合其特點,定位縣城區綜合濱水休閑娛樂、旅游觀光區,通過布設生態景觀護岸、親水平臺、景觀小品、園林觀賞植物、休憩廣場、游玩設施等,打造環繞縣城的綠色走廊。
茌平縣境內主要縣管河流有十條,分別是茌新河、西新河、趙牛新河、七里河、管氏河、丁新河、茌中河、馮氏河、老徒駭河、普及溝。在城區及附近河道溝渠實施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溝塘聯通等工程,著力恢復河道蓄水功能,改善水環境。主要通過修建攔水堰形成連續水面,即滿足景觀要求、生態需求,又可以為周邊農田提高灌溉水源。濱水植物配置遵循“鄉土樹種為主、防護效果好”的原則,在突出其生態防護功能的同時,著力營造自然濱水景觀。
3.2生態濕地工程
茌平縣濕地綜合整治中重點開展茌中河濕地工程與環城水系濕地工程。人工濕地系統工程以蘆葦、香蒲、蓮和金魚藻等作為濕地植物,建立生物多樣性和穩定性的濕地生態系統。隨著茌平縣茌中河與環城水系人工濕地系統工程的建成,建設區的生境將得到大幅度的改善。由此形成的濕地系統,不僅可以為水禽提供豐富的食物來源,繁茂的植物群叢也可以為水禽提供棲息繁殖所必需的安全空間,這對于增加河流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調節當地氣候具有重要的意義。
3.3水源地保護工程
根據茌平縣現狀引水條件和工農業生產生活用水需求,結合縣經濟發展計劃,基本建成信源水庫,規劃建設東邢水庫、龍騰水庫。擬在各水庫周邊建設50~100m寬的湖庫保護與修復生態帶。以保護水庫的水質目標,采取植樹造林、綠化美化等措施,防治面源污染,同時達到改善環境、增加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等目的,并兼顧休閑、旅游等功能。
3.4水土保持工程
茌平縣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大力發展經果林,全面配置水保生態林;發展主導農產品,實現特色產業化,形成“一河清泉水,一道風景線,一條經濟帶,一串產業鏈”的流域經濟產業化布局。促進生態修復,改善流域生態環境,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規劃對崔范溝片區、楊屯片區、普及溝片區進行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工程。通過合理開發利用土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經濟效益,促進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加強水土保持設施建設,造林綠化,恢復植被,蓄水灌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在道路、溝渠兩側營建農田林網和防風林帶,對低產田和沙荒地進行土地平整,增強土壤肥力,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在干旱地段,通過打機井,擴大灌溉面積達到以井保豐的效果,以及修建配套工程,有效減輕洪澇災害,提高作物單產。
4結論
茌平縣水系生態環境面臨水系水質惡化、水土流失、地下水超采等諸多問題,通過河道綜合治理工程、生態濕地工程、水源地保護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等一系列工程的建設,當地生態系統將得到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得以改善,良好的生態環境也將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作者簡介:
李楠,男,漢族,1983年7月4日生,籍貫山東聊城,工學碩士,工程師,單位:山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主要從事水利生態規劃設計工作。
項目資助:山東省級水利科研項目(項目編號:SDSLKY201311,SDSLKY201404):山東省水利廳、財政廳《水生態文明試點科技支撐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