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水資源需求量的持續增加,我國各地干旱災害越來越多,危害性也越來越大。當前形勢下,我國抗旱能力低、投入不足,抗旱管理不善,這些因素使得我國的旱情朝著嚴重化方向發展。為緩解旱情,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必須根據旱災特點做好抗旱工作,提高抗旱能力。
關鍵詞:抗旱;管理;法律;預警;水資源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就高度重視抗旱工作,在抗旱工作上付出艱辛努力,建立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抗旱能力。隨著經濟發展和水資源需求量的增加,加上全球變暖,我國的干旱災情頻繁發生,旱災越來越嚴重,抗旱形勢嚴峻。
1"新形勢下抗旱工作的問題
1.1"抗旱能力低
我國的抗旱能力還較低,在遭遇特大干旱年時難以為人民的生產生活提供水資源保障,不利于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如:2010年發生的西南五省特大干旱,暴露處于我國抗旱能力低的缺點。從全國來看,西南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抗旱能力尤低。
1.2"抗旱管理體系不健全
抗旱管理體系不健全體現在旱情預警機制不健全、抗旱調度決策系統不完善、規章制度不健全等方面。在預警機制上,旱情監測站少,且監測項目不齊全,監測方法落后,嚴重影響到旱情的及時預警。抗旱調度決策系統方面,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做出的決策不夠科學、合理。在抗旱的法律法規上,法律法規少,且法律的執行力不足,破壞抗旱設施情況依然存在。
1.3"抗旱投入少
抗旱工作是一項長期且復雜的工作,目前,政府在抗旱工作的基礎設施建設上的投入還較少,大量抗旱資金被運用于油電補助,形成的抗旱固定資產較少。另外,在抗旱應急備用水源工程上,尤其是城市的應急備用水源工程,投入嚴重不足,在遭遇重大旱情時,影響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影響飲水安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態系統安全等。
2"做好抗旱工作的措施
面對嚴重的抗旱形勢,各級政府應正確認識抗旱工作現狀,實現抗旱工作戰略性轉變,實現主動抗旱、全面抗旱、積極抗旱,努力提高我國的綜合抗旱能力,促進社會經濟的穩步前進。
2.1"提高認識,樹立正確的抗旱意識
在當前形勢下,要立即提高認識,正確認識抗旱工作內涵和意義,樹立正確的抗旱意識,逐步從單一抗旱走向全面抗旱,從被動抗旱走向主動抗旱。比如說:我國的中西部地處內陸,且水資源稀少,容易遇到特大旱情,故而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做好抗旱準備工作,樹立預防為主,防抗結合的抗旱意識,結合本地抗旱的實情,制定完善的抗旱措施,建立完善的旱情監測系統,提高抗旱的主動性、針對性和時效性,有效增加抗旱的應變能力。同時,專業抗旱服務組織還要加強宣教、抗旱培訓,培養干部群眾的抗旱生產能力,節省灌溉費用,提高抗旱積極性,最大限度減少旱災帶來的損失。
2.2"完善抗旱指揮系統,提高抗旱管理能力
在遇到重大旱災時,加強抗旱指揮是非常必要的,這對于提高抗旱管理水平,減少損失具有重要意義。我國頻繁發生的旱災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單純依靠工程措施難以提高抗旱能力。展望未來,還必須完善抗旱指揮系統,從原來的控制旱情發展走向管理旱情,通過良好的指揮提高抗旱管理水平,最大限度減少旱情的發生以及減輕旱災發生后的危害。
2.3"完善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
針對當前抗旱工作新特點、新問題,結合抗旱法律法規,加強立法建設,建立一套貫穿抗旱全過程的法律體系,將法律與政策配套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嚴密的政策法規體系,為抗旱工作提供政策法律支持。隨著抗旱工作的深入,法律法規逐步不能滿足抗旱的要求,對此,必須加強《抗旱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制定,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抗旱法律體系。法律制定后應立即加大法律的宣傳,使廣大人民群眾了解到這些抗旱法律,提高法律的透明度。比如說,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等活動中開展法律宣傳活動,通過普法問卷調查、法律知識競賽、普法短信等方式強化法律宣傳效果,使廣大人民群眾懂法、知法、守法、用法,充分發揮法律的重要作用,在抗旱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
2.4"構建抗旱工作預警系統,為抗旱工作提供技術支持
預警系統是防御旱災的重要技術措施之一。隨著全球變暖的發展,我國經常發生高溫干旱災情,重大干旱一旦發生就會嚴重威脅到經濟發展、農作物生長和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因此,及時發布旱情的監測預警,早日發現旱情苗頭,提前做好準備,應對旱情游刃有余,提高抗旱期間的指揮領導能力,提高抗旱管理水平。具體來說,預警系統的建設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增加旱情監測點,架構合理的旱情監測網絡系統,尤其是抗旱能力低、經常發生旱情的西南地區,重視基層旱情的監測,并及時預報,保證預報的時效性。二是旱情監測系統的預報,要確保預報的準確率和時效性,適當延長預見期,滿足抗旱指揮調度的要求。三是建立報旱制度,結合降雨、江河來水等相關信息,找出與旱情相關的水文特征值。通過完善的抗旱工作預警系統,加強旱情的預報和監測,為抗旱工作提供技術支持。
2.5"建立水利工程調度系統,加強抗旱期間的水資源應急調配
在發生旱情時,為保證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用水的正常,必須加強水資源的應急調配。結合預警監測系統得出的旱情實時信息,通過合理的水利工程調度系統,為人員、水量、物資等提供統一的調度平臺,使抗旱期間的抗旱工作更有條理,更加有效。比如說,在解決人們生活用水上,可通過備用水源工程技術調水,解決干旱期間居民飲水安全以及農作物關鍵生長期需求量問題。旱情監測預警系統對旱情進行實時的監控預警,而相關部門則可根據旱情信息提高水資源的調控配置能力,制定該區域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建立年度水量分配方案,按照行業用水定額,制定水資源規劃和供水規劃,實現水資源的統一規劃、調度、配置管理,協調生產、生活、生態用水,通過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節約水資源,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的基本用水,順利度過干旱期。
結束語
自然災害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可以以積極、主動、全面的工作態度來降低災害造成的危害。在全球變暖形勢日益嚴峻的今天,全社會都應認識到旱災對社會經濟建設、農業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的嚴重影響,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高度重視抗旱工作,樹立正確的抗旱意義,在大家的共同配合下做好每一方工作,齊心協力,采用正確的抗旱措施將旱災的損失降到最低,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參考文獻:
[1]倪深海,顧穎.我國抗旱面臨的形勢和抗旱工作的戰略性轉變[J].中國水利,2011,(13):25-26,34.
[2]王笑瑩.非工程措施在防洪抗旱工作中的作用[J].河南科技:上半月,2012,(1):37-37.
[3]白會成,鄭永波,令苗等.岐山縣抗旱工作現狀分析及改進建議[J].陜西水利,2013,(6):63-64.
[4]白紅梅.如何做好城市抗旱工作[J].科教導刊,2014,(11):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