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農村文化設施狀況如何農村文化建設是否適應形勢發展和農民目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諸如此類問題,已十分迫切地擺在我們面前。本文分析了新農村文化建設現狀與成因,并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新農村;文化建設;文化站
一、新農村文化建設現狀
在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弘揚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下,農村文化建設確實存在諸多嚴峻的現實問題。具體表現在:
(一)陣地喪失,設施荒廢,硬件不姓“文”
目前,農村文化站絕大多數一無象樣的辦公場所,二無能夠提供健康休閑娛樂的活動場所及配套設施,文化站“一塊牌子、一張桌子、一枚章子”的現象很普遍。活動器材陳舊落后,根本無法應付開展活動之需。圖書室基本上是破舊危房,僅有的一些書籍也是陳舊霉爛,由于多年未進新書,根本無人問津,圖書室自然也就變成藏書庫了。由于一方面政府多年對文化的投入嚴重缺乏,另一方面我們現有的文化設施也在不斷地消失、挪作他用,造成了惡性循環。
(二)隊伍不穩定,職能錯位,軟件不姓“文”。
文化員隊伍缺乏年輕的力量,大部分文化站干部年齡都偏大、觀念老化,在專業業務上跟不上時代的要求,后繼乏人的現象日益顯現,再則由于文化機制不順,文化員隊伍在育人機制、管理機制存上在很大問題,文化站與文化主管部門脫鉤、文化干部不姓“文”,在鄉鎮幾乎100%兼職,開展本職文化工作沒有主動性,大部分時間都用在鄉鎮其他日常行政事務中,每年除組織全縣指定必須參加的文化活動外,很少開展文化業務工作,有的連基本的農村文物保護、農村文化市場引導與管理、民間藝術的挖掘與整理等工作職能都擱置一旁,視為他活。
二、農村文化建設滯后的成因
(一)認識不清,心口不一致
目前鄉鎮文化站人、財、物、事四權下放到鄉鎮管理,部分鄉鎮卻沒有把鄉鎮文化站作為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對待,一些鄉鎮領導由于思想認識不一,對文化站撒手不管了,認為文化站不出經濟效益,是個包袱,認為文化工作是軟指標,不抓文化工作不影響單位排名進位、個人晉升,文化工作抓與不抓無所謂。在一些鄉鎮領導看來,需要投入而不能帶來經濟效益的文化事業建設是可以先放一放或掛在嘴邊說說而已的。
(二)體制不順,主管不到位
首先是用人機制制約農村文化隊伍建設。現在的情況是,一方面文化站缺編嚴重,另一方面需要的專業人才又進不來。文化站四權下放到鄉鎮管理后,一是鄉鎮不管或者不知道怎樣管;二是縣級文化部門對文化站管理力不從心,有的文化站專干換了縣文化部門根本不知道。文化專干地位低待遇差,是“弱勢群體”。文化專干很寒心,許多都不愿意再干文化工作。其次,由于管理體制問題,部分文化專干不善于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專業特長,沒有把創新作為自己力量的源泉,還是停留在向政府“等、靠、要”的觀念上。經費困難加上一時得不到領導的支持,就不敢也不愿開展工作。造血功能不能強化,自我生存發展能力弱。再次,長期以來財政對文化的“欠帳”太多。改革開放以來,90%以上的鄉鎮沒有新建文化設施,原有的文化設施有的破爛不堪,有的挪作他用。以文養文,走產業化道路條件還不成熟,也很不現實。在這種情況下,鄉鎮文化站普遍得了“貧血癥”,急需輸血。
三、振興農村文化的建議
(一)加強農村文化站建設
1、深化認識
營造農村文化工作的基本環境。群眾文化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和繁榮群眾文化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必然要求,縣、鎮鄉政府部門要加大對群眾文化工作的領導和管理力度,站在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重視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經常對群眾文化工作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幫助解決工作中的問題和困難,各鄉鎮應將文化工作納入雙文明建設目標管理范疇,改變那種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要花錢寧可不要的現象,使農村文化走出“無事干、無人管、無所作為”的誤區。
2、強化改革,建立農村文化良好的運行機制
文化主管部門應把握好進人關、用人關、培訓關,應將一批業務精,敬業精神強,有較強工作能力的文化專干納入國家公務員范疇,使之在生活和福利待遇上與其他干部一視同仁,建設良好的運行機制、激勵、機制、投入機制,把發展先進文化與改造落后文化統一,與提高群眾文化素質統一、與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統一。同時,可發揮文化廣播、電視、體育等相關部門職能互補的優勢,組成綜合的鄉鎮群眾文化娛樂機構,增加其實力和發展后勁。
3、增加投入,建設農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陣地
陣地是舞臺,是文化站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在鄉鎮機構改革中,各鄉鎮黨委、政府應該保證和改善文化站的基本辦公條件,必須將現有的文化市場、陣地和設備劃歸文化站統一管理和使用,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借調和挪作他用,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鄉鎮財政應逐年增加對群眾文化工作的投入,應將文化活動經費列入財政預算,逐步鞏固和添置文化娛樂設施和設備。
4、提高素質,優化農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隊伍
在我縣鄉鎮文化專干隊伍中,年齡偏大,整體素質偏低。各級文化業務部門要加強對文化專干的教育和培訓,通過舉辦培訓班等形式,努力提高他們的政治和業務素質,使他們成為群眾文化管理上的能手,群眾文化活動輔導上的行家,使之成為鄉鎮政府領導下的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的新生兒;再次,文化站應轉變觀念,憑借自身所擁有的人才、地域、文化經濟政策等優勢,積極開發文化產業,達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彌補文化經費不足,壯大自身實力。
(二)開展農村“種文化”活動
為把農村文化做好做活,真正讓文化在農村“生根發芽”,我們應轉變思路,變“送文化”為“種文化”,即把農民從文化的看客變成主角,通過培養大批鄉土文化人才,引導農村群眾自編自演、自娛自樂,讓他們唱主角,激發廣大農村自身的文化活力。這種由“送文化”到“種文化”的轉變,會把“文化下鄉”變成“扎根在鄉”,農民素養不斷提高,和諧的文明新風撲面而來。具體做法:
1、完善文化設施,為農村文化搭建舞臺
為滿足群眾日趨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可在農村普及有線電視網、電化教育系統,可要求每個村興建一個文化舞臺,通過政府資助、共建單位對口幫扶等形式,加大村級文化設施建設。并要求有條件的村建設文體活動室,添置健身器材、棋牌等文體設施,開展經常性文化活動,使廣大農民共享公共文化服務。
2、建設新農村書屋,用知識滋養農民的心靈
在新農村建設中,堅持文化先行,把辦好“農家書屋”作為一項重要舉措,在書屋中配置社科類、農業科技類、醫藥衛生類等各方面書籍。每到農閑時節,農民們就三三兩兩到書屋借閱,真正使書屋成為學科技、闖市場、快致富的“加油站”,讓新鮮多彩的先進文化進村入戶,以文化的“軟實力”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
3、培育文化隊伍,構筑農村文化陣地
要對農村文藝演出隊、文化特色戶進行調查摸底,對道情、舞龍、龍舟等地方傳統民俗文化進行挖掘開發,并建立檔案,給予重點扶持和培植,不斷構筑農村文化陣地。同時建立鎮文化站、村文藝隊“二位一體”培訓網絡,鎮文化站不定期組織文藝教師為村里的文藝隊伍進行培訓,使散發鄉土氣息的農村文化重新煥發活力。鼓勵鄉鎮通過舉辦廣場音樂夜、文藝匯演等文體活動,激發農民參與農村文化建設的熱情,既可鍛煉培養群眾文藝骨干,又能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胡豐順,楊少波.我國城市化進程中農村文化的變遷與重構[J].江西社會科學,2012年11期.
[2]王玉玲.我國農村文化重建的對策研究[J].東南學術,2011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