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高興興將父母接來同住,卻因年齡代溝,相處時常出現各種矛盾,鬧得雙方都不愉快;可住得較遠又互相擔心,容易生疏。
那么,父母和兒女之間,到底怎樣的距離最合適?分開住,還是一起住比較好呢?經過《百歲養生》編輯的采訪調查發現,兩代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差異有點大。
本次調查共有三種選項:1、住在一起;2、相距較遠(不同城市、省份);3、臨近但不同住。在接受采訪調查的100名市民中,有50名為父母身份,50名為子女身份。共有83人選擇“臨近但不同住”,32人選擇“住在一起”,4人選擇“相距較遠”。
【子女篇】
在50名子女的調查中,有83%的人選擇“臨近但不同住”,13%的人選擇“與父母同住”,4%的人選擇“相距較遠”
【案例】親密相間不如距離產生美
家住荷塘區紅旗廣場附近的王先生,老家在邵陽。王先生是農村出來的孩子,父親在其很小的時候便去世了,母親為供他上大學,吃了不少苦。如今,王先生已經有了自己的公司,事業有成,在株洲買了一套房子,2年前,他將60多歲的母親接了過來同住。
原本希望母親到株洲來,能享些清福,別那么操心和勞累,但事實遠不如王先生想得如此簡單,因為凡事難過婆媳關系這一關。
王先生說,雖然家中有洗衣機,但母親每天非得堅持用手洗衣服。有些菜,妻子準備倒掉時,母親總會出來制止,并責備妻子太浪費。妻子愛干凈,洗澡的時間比較長,這時,母親又總會埋怨妻子浪費水電,做事太磨蹭。
在女兒的教育方面,母親也經常會和妻子產生矛盾。妻子希望女兒能早些學技能,便幫她報名參加鋼琴、舞蹈、英語培訓班,而母親認為孩子還小,不應該如此勞累,兩人因此沒少拌過嘴,有時甚至好幾天都不說一句話。
作為丈夫和兒子,王先生就像夾心餅,被夾在妻子和母親中間,很是為難。于是,他便向遠在邵陽的妹妹求助,事情終于有了轉機。
去年年底,王先生妹妹一家也決定來株洲發展,并希望能將母親接過去同住。女兒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一起住當然不會有問題。于是王先生在自家附近,幫妹妹尋覓了一套房子。
現在,王先生和妻子經常會去妹妹家看望母親,不過,因距離的原因,妻子和母親的關系緩和很多,有時母親還會夸獎,妻子買給她的禮物很貼心呢!
【父母篇】
六成希望與子女同住
在接受采訪的50名老人中,贊成“分開住”和認為“應視子女的需要及家庭經濟情況而定”的老人占四成,而贊同“同住”的老人有六成,家住天元區湘銀小區的張先生,便是其中一位。
【案例】住在一起要和睦 得有個Hold住全局的人
張先生今年60歲,有個三世同堂的大家庭。他和妻子,以及兩個兒子、兒媳,還有孫子、孫女一家8口,住在一套140平方米的三居室中。
“雖然比較擠,客人來了都沒地方睡,但31年來,我們從來沒想過要分開住。”張先生的老家在攸縣,他說,自從兩個兒子陸續出生到現在,31年了,雖然中途從攸縣遷居株洲,并在市區也搬過一次家,但他們一家人從來就沒想要分開住過。
張先生認為,同住的利遠大于弊,并列舉出同住的好處:可以將上一輩勤儉節約、尊老愛幼的家風,傳承給下一代;也可以合理利用物資和人脈資源;最重要的是在教育方面,可以通過自身來影響晚輩。
“我不抽煙、不玩麻將,文藝是最大的愛好。”張先生說,他的這些優點成了家人的榜樣,尤其是對孫子、孫女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這么多人同住沒有一點摩擦?“矛盾當然會有,但是很少。”張先生表示,在家中,一家人都秉著“大家庭和睦”的原則,兩口子間的矛盾,都會私底下解決,有些問題,也會攤開來討論、處理,絕大多數情況,一家人都是和睦相處的狀態。在今年年初,張先生一家還被評為“2012年度湘銀社區文明戶”,“在整個小區,就只有我家一戶被評了呢。”張先生自豪地說。
那么,一大家子和睦相處的秘訣是什么呢?張先生說,這其實也要講技巧的,除了相互的包容和體諒,還需要一個能Hold住全局的人。在張先生的大家庭中,就有著明確的分工。因他在家中比較有威信,所以主持全局,有事情大家一同來討論,在大事情上拿主意、定方向;他的妻子則掌管家中的財政大權,協調家庭關系;兒子和兒媳只要顧好自己的小家就行。
【專家聲音】
一碗湯的距離最好
武漢大學社會學專家尚重生認為,兒女和父母相處的模式很多,能夠和父母住在一起的,住在一塊比較合適,如能同小區但不同樓棟居住更好。
他分析,父母和子女住在一起,在朝夕相處中,婆媳之間多多少少會出現一些矛盾,這主要是由年齡差距帶來的代溝,如果矛盾未及時協調,更會引來父母和子女間的嫌隙。
尚重生認為,最好的相處方式,是保持一定距離,但不要距離太遠。因為上了年紀,長輩容易出現各種疾病,需要晚輩經常去探望,了解其生活習慣、狀況,發現問題的話,可以及時就醫、處理。如果住得遠,缺少交流,老人容易感覺孤獨,出現心理問題。所以,晚輩最好是住在每天、或每周可去探望兩、三次長輩的距離為佳。
在同一小區,但不同住,這是父母和子女間的最佳距離。但尚重生表示,在現實當中,這種相處模式并不多。一般在城市中,父母住舊房、兒女住新房的情況較多,因為父母住久了舊房,對生活了幾十年的住所產生了感情,突然離開去別的地方生活,會感覺到不舒服。
他還提到,有的農村青年,來到城市打拼,小有成就后,買了房子都希望把父母接過來同住,讓父母能享清福,但這對有的老人來說,反而不自在。因為老人在農村生活慣了,那邊的鄰里關系較城市而言,友好和諧一些,習慣了那邊密切往來的鄰里關系,到了城市里,人與人之間缺乏交流,老人反而不習慣。這種情況下,應該尊重老人的選擇,如果愿意同住,可在一起生活,如不愿意,還不如讓老人待在習慣生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