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體檢中,偶爾會出現心律不齊的檢查結果,醫生有時也會告知并非疾病所致,也無需治療。但很多人仍然會擔心,究竟該如何區分病態與非病態的心律不齊?
癥狀因類型及患者敏感度而異
心律失常的類型多種多樣,心律失常的臨床表現取決于心律失常的性質與類型、心功能、對血流動力學的影響程度及個人的敏感程度。如輕度的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心律不齊、偶發的房性期前收縮、一度房室傳導阻滯等對血流動力學影響甚小,故絕大多數人無明顯的臨床表現。
但有些敏感的患者會有心慌、心悸等不舒服的表現。較嚴重的心律失常,如病竇綜合征、快速心房顫動、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等,可引起心悸、胸悶、頭暈、低血壓、出汗等癥狀,嚴重者甚至可能出現暈厥、阿斯綜合征,或者直接猝死的情況。
非持續性心律不齊無需特殊治療
并不是所有出現心律不齊癥狀的情況都是疾病,因為有些心律不齊是病理性的,而另一些則屬于生理性癥狀,即正常生理代謝所致,也并不存在任何的器質性病變,臨床多見于普通人群或官能性心臟疾病患者。心律不齊是十分常見的,可以說,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會出現,而這也并非都是疾病的表現。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心律不齊都需要通過臨床治療。
如何區分病態與非病態的心律不齊
臨床上一般會根據患者病史、癥狀、體征等狀況進行判定,同時結合一些輔助檢查,如24小時動態心電圖、心臟超聲等來鑒別是否為病態性心律不齊。根據WHO發布的《臨床心血管指南》,心律失常的診斷需要發作時的心電圖記錄提供重要依據,醫生一般可根據發作時的心電圖特點判斷心律失常的性質。針對有些間斷發作的患者,很難用心電圖記錄到其發作的過程,則需要持續記錄24小時或更長時間的心電圖變化。
發作間歇期體檢應著重于有無器質性疾病,如通過常規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心電圖運動負荷試驗、放射性核素顯影、心血管造影等無創和有創性檢查來確診或排除器質性心臟病。另外,還要排除患者是否存在甲亢、電解質紊亂、貧血等非心臟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