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體自然生理機制來看,老花不是疾病,也無法避免,但“老化”就不同了,白內障、黃斑部病變、視網膜退化等疾病,可以透過適當保健,延緩發生時間。
二要三不,延緩眼睛老化
臺灣地區已經邁入高齡社會,隨著人們年紀漸長,視茫茫的比例愈來愈高。眼球水晶體的調度能力從10歲開始逐年減弱,一般來說到了40歲,調度能力會退到75公分、約是手臂長度之外的位置,由于手持書報閱讀看不清楚、放太遠又不便翻動,于是得靠老花眼鏡調節視力,這時度數約100度,之后每年約增加10度老花。
以人體自然生理機制來看,老花不是疾病,也無法避免,但“老化”就不同了,白內障、黃斑部病變、視網膜退化等疾病,可以透過適當保健,延緩發生時間。
歸納專家“二要三不”原則,降低老化速度,輕松保有迷人青春眼。
一要:要防曬避光害
皮膚科醫師出門必備陽傘,而眼科醫師隨身攜帶的東西絕對是太陽眼鏡。太陽輻射光線中,以波長短于400nm的紫外線能量最強,眼睛長期暴露在紫外線強光下易有損傷,據研究顯示,光照性眼炎、翼狀贅片、白內障及老年性黃斑退化等眼疾都與陽光有關。美國視光學會就建議,好的太陽眼鏡應隔絕99~100%的紫外線才足以保護眼睛。
除了紫外線之外,“抗藍光”更是時下最夯的議題,身處高科技業一級戰區的陳瑩山門診就遇到不少科技新貴,因長時間從事高度照光的精密工作而受藍光照射,“高能量一直射向眼睛黃斑部,就像你一直打手的同一個部位,會腫起來,”他比喻,結果就是黃斑部水腫,甚至視網膜上長出一片膜,影響視覺質量,雖然視力沒變,但眼前總是霧霧、暗暗的,除了用手術摘除之外別無他法。
二要:要休息
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適時紓解壓力,也是護眼護腦的不二法門。
每個小時起身活動5~10分鐘
上班族久盯計算機熒幕,經常專注到忘了眨眼,導致眼睛酸澀不適,建議經常起身活動并遠眺窗外(如果有綠色植物更好),讓睫狀肌得以放松。
睡眠充足
眼睛在人清醒時必須隨時接收外界訊息,只有睡眠時才能獲得完全的休息,同時,晚上也是全身機能修復的黃金時間,日本視力訓練中心所長中川和宏強調,若想提升眼力、腦力,就算再忙也應睡足7小時。并且切記,睡前少用3C產品,以免干擾身體分泌褪黑激素,影響睡眠質量。
除了長時間暴露在照光下的工作之外,長時間看計算機或嗜用3C產品的人,眼睛都會接收到較多藍光,陳瑩山建議可考慮配戴濾藍光眼鏡,多一層防護。
打個兵乓球吧!
中國臺灣“三軍總醫院”眼科主任呂大文建議,打乒乓球時盯看忽近忽遠的球體,等于替眼睛肌肉做復健工作,能保持眼球靈活,是訓練眼睛肌肉彈性及手腦合一最好的運動。他去左營選手訓練村,幾乎找不到哪個桌球國手有近視。
在形影不離的小熒幕荼毒之下,低頭族常出現干眼癥、假性近視,或年紀輕輕老花眼卻提早報到的后果。
只有積極控制三高、肥胖,才能降低眼部疾病的風險,避免老化提早報到。
一不:不當“低頭族”
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流行,雖帶來便利,卻也將全民視力危機推到新高峰。從2000年以來,臺灣地區國小一年級近視比例約二成,到國小畢業已有六成。專家指出,這些學童如果不積極治療控制,到了大學畢業時,近視度數可高達1000度以上。
高度近視(600度以上)原本就是青光眼、視網膜剝離、視網膜退化、早發性白內障的風險因子,偏偏現在人手一機,隨時隨地都能玩,眼睛不但無法休息,小熒幕影像更如同雪上加霜。
陳瑩山在門診就常見年輕人抱怨眼睛酸澀脹痛、眼前霧霧看不清楚,甚至頭昏頭痛、心悸、惡心,一問之下才知道大多是智能型手機過度使用者。比起看電視、計算機,使用智能型手機的低頭一族眼睛的負擔更重,因為:
◎ 熒幕小
在公交車上等移動環境使用,眼睛必須不斷重新聚焦,倍感吃力。
◎ 距離更近
比起電視2公尺、計算機50公分的距離,智能型手機卻須拿近到15~20公分才能看得清楚,雙眼內聚力更需密合,必須加強對焦,導致眼睛睫狀肌的過度使用。
◎ 使用時間加長
由于攜帶太方便,許多人用以取代計算機或電視,不知不覺就超時使用。
◎ 光線直射
雖然智能型手機的光源沒有電視、計算機強,但因距離近,手機熒幕光線較易直射入眼,更糟的是,有些人在周圍黑暗處看手機,例如睡前關燈后還
玩個不停,這時熒幕和環境明暗對比大,眼睛更易疲勞。此外,姿勢不良尤其雪上加霜,仰躺姿勢最易使眼球干燥。
讓眾眼科醫師尤其擔心的是愈來愈多“3C保姆”現象,由于研究發現,父母有高度近視,子女近視機率比一般人高7倍,在先天不良的情況下,如果孩子更早從2、3歲就接觸3C熒幕,下一代的視力問題恐怕還會繼續惡化。
二不:不放任三高、肥胖
糖尿病的眼部并發癥是成年人失明的三大原因之一。若患糖尿病,不但得各種眼部疾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失明的風險更比一般人高了25倍。
簡單來說,血糖濃度過高,長期下來會對身體大、小血管造成慢性傷害,視網膜的細微血管也會出現各種病變,從眼底出血、黃斑部水腫、增殖性纖維膜到視網膜剝離,甚至演變成青光眼、最終失明。“一天開刀,四臺當中有三臺就是處理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如果不能積極控制血糖,這個刀是開不完的啊!”張延瑞搖頭嘆氣。臺灣地區的糖尿病控制一向很差,統計顯示,臺灣地區的糖尿病人口高達150萬人,且20~70歲的人糖尿病盛行率9.6%,高于世界平均值的8.3%。
除此之外,陳瑩山也提醒,高血壓會傷害眼睛脈絡膜血管且降低血流,增加早期黃斑部病變的發生;高血脂代表膽固醇控制不良,眼底血管被阻塞即為眼中風,統計也顯示,每4個眼中風的病患,就會有一人在5年內出現腦中風的憾事。
三不:不吸煙、不酗酒
吸煙不僅對心血管功能有害,流行病學資料更顯示,煙吸得愈兇,對于眼睛的傷害愈大。
據統計,3個男性中就有1人吸煙。其中又以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和吸煙的關聯性最確實,研究證實,吸煙的人得到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不吸煙者的2~2.5倍,陳瑩山指出,主要原因是尼古丁造成血管收縮,抑制脈絡膜血流,造成缺血、缺氧及微小血管梗塞,同時它也會降低血管內抗氧化劑的作用,造成視網膜的氧化傷害。
除此之外,水晶體老化使得抗氧化劑和抗氧化酵素減少,導致白內障,而吸煙更加重這個傷害,使白內障惡化速度更快。陳瑩山提醒,酗酒會增加血管內的氧化壓力,且喝酒造成血壓升高和血流加速,對于眼球新生血管來說,恐怕仍會增加破裂和出血危機。
改變小習慣 眼睛大舒服
上班族、考試族群的眼力愈來愈茫、干、昏。這么長的工時,讓“計算機視覺癥候群”找上身,出現頭痛、疲勞、干眼、紅眼、視力模糊、肩頸酸痛等癥狀,每個眼科醫師談到臺灣人的視力都搖頭說“不能再差下去了”。即使無法離開辦公室,你還是可以放眼睛一馬。我們參考國內外資料,采訪眼科醫師、照明專家,保護視力,不只有護眼操,你還可以簡單地調整計算機熒幕、桌椅位置、燈光配置,就可打造出對眼睛友善的辦公環境,有效舒緩眼睛疲勞。
電 腦 篇
熒幕亮度 與對比適當
熒幕亮度應與環境亮度差不多,以免環境太暗、熒幕太亮,對比太大會增加眼睛疲勞;在計算機上閱讀長篇文章時,讓資料呈現白底黑字,也比花花綠綠的資料讓眼睛舒服。
把視窗底色調成淡綠色
可以動手將視窗底色調成自己覺得最舒服的顏色,如淡綠色,調整過程要注意圖片、文字要保持清晰,對比太差、字太模糊反倒會讓眼睛花更多力氣去閱讀。
熒幕與字級要大
小熒幕的計算機,字級、圖示也會比較小,眼睛需要用更多力氣才能看清,使用15寸以上的熒幕,并隨手將比例與字級調大,眼睛會舒服些。
遠離熒幕、調低熒幕高度
眼睛與熒幕距離至少要有一個手臂長度(約70公分);此外,熒幕中心點應在視線下方15~20度。眼睛略往下看,眼睛就不致睜太開,且會不自覺增加眨眼次數,保持眼睛濕潤;若熒幕中心點高于視線,需要抬頭看,肩頸也容易疲勞。
個人篇
戴上度數較淺的眼鏡
中國臺灣地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眼科主任張延瑞說,可以戴上度數比較淺的眼鏡,這有點像是戴上老花眼鏡的概念,可以幫助你看近的東西比較輕松。
適時轉移視線
在離辦公桌的各個距離擺放喜歡的東西或綠色植物,工作一段時間后,轉移視線在這些東西上面,可以讓眼睛放松。趁接電話時走到窗邊看看遠方,除了讓眼睛休息,也動動身體。
20/20/20 原則
看了20分鐘的計算機后,休息20秒,并將視線轉移到20英尺(約6公尺)外不同距離物體上。
立個書架
計算機與文書工作同時進行時,將書面資料用書架立在熒幕旁,對著看,眼睛少調焦,肩頸壓力也減低,就不會太疲累。
閉眼冥想
不能往外看時,可閉眼休息,冥想網球或乒乓球由遠至近,也可以幫助睫狀肌放松。
熱敷
幾乎每位眼科醫師都會推薦熱敷,幫助眼睛放松,增加眼睛血液循環;若是干眼癥嚴重的患者,沒空閉眼休息時,可以拿杯熱水讓蒸氣熏一下以滋潤眼睛。
環 境 篇
照明是保護眼睛很重要的一環。臺灣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臺灣照明學會常務理事蕭弘清說,不管是辦公室、學校或居家,好的照明有4個原則:
充分照度:被照面夠亮才看得清楚,一般室內閱讀,桌面約500Lux(照度單位)即可。
均勻配光:房間中的每個點盡可能一樣亮,才看得舒服,對比太強烈眼睛易出現殘影。
不要有眩光:在辦公桌工作時,所望出去的視野不要有太強的光點。
不要閃爍:閃爍的光線容易讓人暈眩,甚至引發嘔吐或癲癇。
在這樣的大前提下,該怎么調整出好的辦公環境?
1.間接照明比直接照明好
間接照明可以有效減少直接眩光(燈光直接進入眼睛)與間接眩光(由熒幕或是玻璃反射的燈光),但因成本較高,需要較多的燈管與燈泡維持亮度。
直接照明較為省錢、有效率,但若使用直接照明,則須小心不要讓燈光投射角度太大,選擇投射角度較小,或是辦公室常使用的防眩隔板燈具都會是省錢又護眼的選擇。
2.選擇演色性80以上、色溫4000~5000K的燈泡或燈管
不管選購哪種燈泡、燈管時,看看燈具上的標簽,選擇演色性(CRI、Ra)大于80的燈泡,可以看得漂亮、舒適。至于色溫,夏天可使用高色溫(偏白)的燈光,可以讓辦公室較有活力,冬天則可選擇低色溫(偏黃),讓環境較為溫暖;一般色溫4000~5000K(白光)則適用于四季。
3.避開直接眩光、間接眩光
辦公室的照明通常都很足夠,反而最容易讓人忽略的就是環境中燈光或物體造成的眩光。檢查你在座位的視野中,是否有直接眩光以及間接眩光:
①在正常工作的姿勢,遮蓋住眼睛上方,若遮住后比未遮蓋較為舒適,就要小心有直接眩光進入眼睛。這時可調整位置或姿勢避開直接眩光,或是燈具加裝遮光板。
②在熒幕前放置鏡子,若從鏡子中看得到燈光或是其他光點,就需要調整熒幕與座位角度。
4.座位別在燈具下
若是在燈光較少的環境時,辦公桌盡量不要設在燈光下方,因為容易產生暗影,而是選擇在兩盞燈具中間下方擺設辦公桌,以減少桌上的陰影以免干擾視覺;若是辦公室光源充足,就不需要特別調整。
5.不要直接面對或背對窗戶
最好的照明就是天然采光,顏色最自然漂亮,但要小心座位不要直接面對窗戶或是背對窗戶。一般室內閱讀照度約500Lux,窗外太陽在建筑正上方時,照度約兩萬Lux起跳,只要照度差了十倍以上,眼睛就容易適應不良。背對窗戶做事,也容易在桌面出現暗影,對比更為強烈,對眼睛也很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