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轉眼球就能挽救老化、恢復視力?還是另有什么好方法?
“每天3分鐘,拯救近視、散光、老花眼、飛蚊癥、白內障、青光眼”的神奇眼球操從日本紅到中國臺灣地區,占據暢銷書排行榜,提倡者是美國醫學博士、日本視力訓練中心所長中川和宏,他認為人們視力差,所反映的是腦力也同時衰退,若僅仰賴眼鏡或隱形眼鏡矯正,長期下來會弱化眼睛的體質,甚至最終導致失明。
他也以腳骨折為例,認為拐杖如同眼鏡一般,只是健康輔助器材,應回頭訓練自己拋棄這些工具,才能同時讓視力、腦力恢復年輕。不動刀、不矯正,僅僅在家練習眼球轉動,真能有此神奇效果嗎?
大安雙眼明眼科診所院長王孟祺搖頭說:“實在太夸張了!如果眼疾這么簡單就能解決,那全民都沒近視、老花了。”
2005年眼科權威期刊《小兒眼科斜視雜志》的一篇研究系統性回顧眼球運動的效果,研究人員檢視43個相關研究,宣稱眼球運動可改善會聚、眼球肌肉運動問題、眼睛肌肉調節障礙、弱視、學習困難、發音困難、眼睛疲勞、近視、暈車、立體感、視野等問題,詳加分析后發現,只有在“立體感缺乏”和“會聚不足”的人身上,有一點改善,至于對其他療效的結論則是沒有什么效果。
因此王孟祺認為,眼球運動或許有助緩解用眼過度的疲勞感,但對于提升視力或治療特殊眼疾則沒有作用,大眾不應期待過高。
消除疲勞是最大功效
中國臺灣地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翁林仲則認為,這些護眼動作看來神奇,其實多數是將眼科醫生用以檢查患者是否患眼疾的原理運用在自我訓練方面,盡管不能做到消除眼疾、視力恢復的作用,但他仍建議一般人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來做,獲得一定的護眼效果。
原理一
遠近調節。就像照相機對焦一般,讓睫狀肌一下看遠一下看近。
動作:斗雞眼訓練
1.舉起食指置于正前方,慢慢靠進鼻子,停在兩眼中央,讓眼睛做斗雞眼動作,維持10~20秒不動。
2.食指慢慢遠離、再慢慢靠近,眼睛隨著食指的位置,一下變成斗雞眼、一下回復正常,來回約10次。
王孟祺指出,斗雞眼是訓練內直肌和睫狀肌,因為眼睛看近的時候眼睛要會聚,同時睫狀肌會收縮、瞳孔變小,眼科通常用以矯正兒童外斜視問題。一般人可用斗雞眼訓練來轉換睫狀肌的松緊度,太近距離的工作往往會使這些肌肉疲勞,反而要望遠來放松消除眼睛疲勞。初發性老花眼的人可以做做看,但是如果反而造成眼球的酸痛疲勞,則不宜太過勉強。
原理二
眼球轉動。活動眼球附近較少用到的肌肉。
1.坐在椅子上,手臂伸直在前方畫大圓,在脖子不轉動的姿勢下,眼球跟隨指尖轉動,做2次后換左手畫圓,各做2~5次。
2.也可換畫三角形、四方形或星形,盡量讓眼球可以上下左右活動。
翁林仲說,長期做同件事,例如閱讀或看計算機,眼球周圍的肌肉僅用到幾條,這個動作可讓平時少用的肌肉伸展開來。
原理三
霧視放松。利用凸透鏡或高度數的老花眼鏡來解除眼睛疲勞。
眼睛疲勞時,將眼鏡或隱形眼鏡摘下來,換上高度數老花眼鏡,無目的地朝外看,這時眼前霧茫茫看不清楚是正常的,就是完全放松。(如果沒有老花眼鏡也沒關系,就完全放松,讓眼前感覺霧霧的、不清楚就好。)
翁林仲解釋,凸透鏡的效果在眼科稱為霧視,類似點睫狀肌麻痹劑(俗稱散瞳劑)的作用,可以解除睫狀肌的痙攣收縮。
可配合眼部熱敷,促進血液循環,讓眼睛完全的休息。
原理四
針孔效應。影像聚焦在小孔中,讓人不必戴眼鏡也看得清楚。
不須費力用眼時(例如洗澡、看電視、休閑時)戴著針孔墨鏡,眼睛不用刻意聚焦,外界影像也很清晰。
翁林仲指出,戴上針孔墨鏡后,所有光線集中在最小的孔洞里進入眼睛,在這個狀況下無論是近視、遠視、散光,都會覺得視力好很多。眼科診療時會以針孔效應來解除光學或屈光度引起的視力變化,在光學部分都完成聚焦之后就是患者的最大視力,如果從針孔中還是看不清楚,醫生就會判斷可能并非屈光的問題,這時就要另做檢查。
不過,陳瑩山也痛批,坊間有業者販賣針孔墨鏡,夸大宣稱可以治療眼疾、恢復視力,且價格不斐,“戴上去看得清楚,跟你隨便拿一張紙戳一個洞一樣,拿下來還是看不清楚,眼睛不會變好,不要被騙了。”
1.斗雞眼訓練 2.眼球轉動訓練
做眼球操應緩慢 小心視網膜剝離風險
王孟祺遇過一個中年女性求診,原因是做眼球操結果保養不成,反而弄到視網膜剝離,“有高度近視或視網膜剝離風險的人,絕對不能快速轉動眼球,”他解釋,急速震動下,眼球里的玻璃體轉動疾停時有慣性,會增加拉扯的力量,對于視網膜比較脆弱或本來就有破洞的人來說,這股拉力太強的話,就會導致視網膜剝離的危機。
因此王孟祺建議,無論是轉動眼球或是看近看遠的訓練,都要“慢慢來”,速度放慢才能兼顧紓解疲勞和安全性。
當然,無論效果如何,眼球操的最大意義還是在于隨時提醒自己讓眼睛休息,調整生活步調,規律運動,才是養眼護腦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