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面上的空氣凈化器種類類同于口罩,市場繁花似錦的同時,也給消費者帶來了困難。小編對比了許多家品牌,網站的測試結果,總結了19款空氣凈化器的性價比結果,分享給讀者,希望在購買凈化器的道路上,給你一點啟蒙。
收集實測的是:飛利浦(AC4025),松下(F-PDF35C),松下(F-VXG35C),飛利浦(AC4074),大金(MC70KMV2),夏普KJF380ZA/W(KC-Z380SW)以及布魯雅爾Blueair 503機型。其他挑選了“霧霾生存手冊”測試的23款中的12款凈化器結果比對,從成本、功能、副作用、效率方面做了總結。
實驗地點選在了普通的公寓房,因為這樣才會更接近大家實際使用的環境,畢竟我們大多數人不是住在實驗室里。
測試的指數有,各個型號的風量、風速、耗電量、噪音量、HEPA濾網材質質量、出風口尺寸、每5分鐘每立方米PM2.5顆粒物以及0.3微米顆粒物的數量,并收集了凈化器的單機價格和更換整套濾網價格,以此做個綜合的評價。
單機總評分:由每一臺凈化器(PM0.3過濾+PM2.5過濾)×2+最快檔噪音表現+氣體+副作用表現 的星數總和。
成本價格倍數:單年使用成本總和中費用最高的機器價格為單位與各個型號算出的價格比。(例如:最貴的Airgle AG900是最便宜的松下F-PDF35C價格的21倍)
性價比:簡單的說,就是我們每一分錢花在空氣凈化器上與所產生的清潔空氣是否成正比。
最終,從不同機型的單機、更換濾芯和耗電量的價格計算出來,最便宜的和最貴的機器一年的花費竟然相差21倍之多。那么,這相差的21倍價格,從性能方面和凈化效率來說也差21倍嗎?作為普通民眾來說,面對這樣的結果是很困惑的。因為大家都想買一臺效果好的機器,但是如果成本過高,更是讓通漲嚴重環境下,大家的生活雪上加霜。
于是,小編又做了一個實驗。我們拿2臺700元的機器放在同樣的環境下,做了2.5u和0.3u顆粒物的凈化測試。結果如下:
結果是顯而易見的,2臺低端的機器的效果要比1臺中高端機器的效果好得多。由于空氣凈化器的風速大小也直接關系到空氣凈化的距離,所以,1個房間內兩個不同角落放置2臺機器,會使得整個房間的凈化循環效果明顯優于1臺機器。由于效率的提高,凈化器的檔位也不用提到最快檔,同時降低了噪音和用電量,成本一下子降了下來。
這樣看來,即使不是土豪,我們也能在家里有比較理想的空氣環境。一般情況下,在家中要達到較為潔凈的空氣環境,可以采用每個臥室各一臺凈化器,客廳根據大小可以使用2~5臺基本款的凈化器,或者2臺中端的凈化器就可以了。
這里還是要提醒一下,使用空氣凈化器的時候,大家要養成關窗關門的習慣。我和朋友曾經測試過,開門開窗后多久空氣重新進入室內的循環速度,一般情況下1分鐘就能完成室內外空氣交換,3~5分鐘室內外空氣顆粒物指數值達到相同水平。但是,一個12平米的房間,需要把所有顆粒物重新凈化到理想值,在最快檔則需要約30分鐘。每天一般一家三四口情況下,一天需要開窗通風3次,每次10分鐘。
另外,在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等地標性建筑物里工作的同志們,恭喜你,你的工作環境空氣質量是非常好的。因為這些樓都是密閉環境,所以在設計的時候就安排了整體的通風凈化設備,整幢樓有一套空氣微循環系統。希望今后設計居民住宅樓的良心工程師們也能把這些方方面面考慮進去。
這里聲明一下,所有測試分享,都是自發的,不涉及任何商業行為。最初的目的是為了搞明白,自救行為,覺得應該讓更多人重視起來。除了對自身健康的重視和救助,更是對所有人環保理念的一種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