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1日,中國證監(jiān)會就《私募投資基金監(jiān)督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其中私募證券基金和私募股權基金,以及市場上以期貨、期權、藝術品、紅酒等為投資對象的其他種類私募基金均納入調(diào)整范圍。這也就是說,向來處于監(jiān)管之外的藝術品投資也將被納入此次私募基金的調(diào)整范圍。
這被視為官方鼓勵發(fā)展藝術品私募基金的信號。
說起來這個信號發(fā)散之猛烈頗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
自10月起,似乎接觸的大部分人都在談論藝術金融化這個概念。上海的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上,我們攜帶著“中國大師藝術地毯”項目在此展出,也曾遇到號稱為基金找項目的浙商,只是一聽說我們的地毯整整折騰了3年就沒興趣了,“時間太長,老子等不及啊!”
……
而我遇到的最讓人扼腕的說法是來自藝術家的:“我們的作品現(xiàn)在不叫藝術品,是理財產(chǎn)品!”
……
這兩種都是讓人接不上茬的說法,藝術家感慨這金融化的日漸深入,找項目的卻恨不能一年一個大項目,收益要絕對翻翻!就差對著全世界喊一聲:“老子不差錢,老子缺的是短平快收益高的項目!”
在這樣一個天天有人跟你談藝術基金、藝術理財?shù)娜兆永铮刍潄y的看著大把鈔票在你眼前飛來飛去,我確實費了好大的力氣才能把持一顆蠢蠢欲動的心,保持一個淡定的態(tài)度。
不可否認,最近幾年隨著中國藝術市場的發(fā)展,介入藝術領域的金融機構隨之迅速增加,金融資本進入藝術產(chǎn)業(yè),將藝術品變成一種投資品,實現(xiàn)金融資本與收藏、藝術品投資的融合,藝術資源變?yōu)榻鹑谫Y產(chǎn),都是目前不得不被承認的現(xiàn)狀。
傳統(tǒng)上說,投資藝術品一向是抵御通脹的一種較好方式,從長期來看,藝術品的升值空間遠遠大于通脹水平。但藝術品收藏門檻很高,既要有雄厚的資金,更要有相當?shù)乃囆g鑒賞力,因此,對于以升值為目的的個人投資者而言,藝術品金融化后形成的信托理財或交易產(chǎn)品免去了藝術品真假鑒別、保藏等難題,確實不失為一種好的投資手段。但是,這個理財產(chǎn)品的大前提是有專業(yè)人員把關評估認證。
而目前藝術金融化的難題就在于專業(yè)人員不懂金融,金融從業(yè)者不懂藝術,所以使得鑒定、評估、保管、保值等等藝術品交易中本來就存在的風險變得更高。事實上,這也是前些日子各地文交所藝術品產(chǎn)權交易敗北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理論而言,藝術品金融化無可厚非,關鍵在于產(chǎn)業(yè)鏈成熟與否。比如瑞士聯(lián)合銀行,瑞士信貸,荷蘭銀行等金融機構,都涉獵并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藝術銀行服務系統(tǒng),下設有專門的藝術銀行部。銀行的藝術銀行服務項目里包括鑒定、估價、收藏、保存、藝術信托、藝術基金等專業(yè)的金融手段。藏家將藝術品藏品保單交由銀行保管,就可以以藝術品為擔保從銀行領取資金,作為其他類型投資的杠桿,同時,藏家還可以將藏品“租借”給銀行舉辦展覽等,獲取額外的收入,藝術銀行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提供服務來獲取利益,就是一種典型的雙贏。
但在中國的金融體系里,如何鑒定、如何評估定價都將是最容易為人所詬病的因素。藝術品金融化要做好,就必須融入最專業(yè)的團隊,并尊重藝術品本身的交易規(guī)律來完成,才能達到真正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