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靜安心
炎炎夏日,氣溫升高,引動心火,擾亂心神,人們容易煩躁不安,甚至譫語、神昏;天氣炎熱,機體代謝加快,耗血耗氧量增加,再加之出汗多,血粘度高,極易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高血壓等心血管病的發生。
夏季養心首先要做到讓心靜下來,嵇康在《養生論》中說:“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告訴人們在炎熱的夏天,應當調整呼吸,使心神安靜,意念心中存有冰雪一樣,便不會感到天氣極其炎熱了;不應當被炎熱擾亂心神,使心境煩躁,這樣會使身體感到天氣更炎熱。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人的心理情緒與機體可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互相影響。在心境平靜的時候,人的交感神經興奮性下降,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分泌也就下降,故人的代謝減慢,心率變慢,躁熱感就會減輕,因此,心靜自然涼也。可謂:避暑有要法,不在泉石間;寧心無一事,便到清涼山。
大汗傷心
《內經》曰:“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后夏至日者為病暑。”“夏至”之后,暑邪侵犯人體,直入氣分,可致腠理開泄而出汗,雖然適當的出汗有利于人體散熱,但大汗淋漓,汗出過多,會傷“心”。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血汗同源”,因此大汗,耗傷津液,氣隨津泄,傷到心陰(血)和心氣。現代醫學也認為:如果夏季出汗過多,人體水分減少,電解質紊亂,血液會變得黏稠,嚴重時甚至出現中暑、中風、心梗等危險情況。所以,夏季平時就要多注意補水,大量出汗時可以適當補充一些淡鹽水,以補充心脈。
午休養心
夏天,人們睡得晚,起得早,易造成睡眠不足;經過上午的學習工作,有疲勞之感,就要增加午休;尤其是老年人和一些容易失眠的人,更需要“午休”來調養身心,恢復精力。
另外在夏季,中午11時到13時是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時候,也是手少陰心經當班之時,心經氣血最旺,這時心氣最易耗傷,即中醫所謂“壯火食氣”;中午最熱,氣血充斥于體表,大腦血液供應相對減少,尤其當午飯后,消化道的血供增多,大腦的血供就更為減少。
所以,中午人們總是精神不振,昏昏欲睡,因此要午休,讓心和大腦得到休息,以保持精力充沛。對上班人來說,中午不能“午休”,可以靠在椅子上,聽聽音樂或閉目養神,最好不要加班工作,以防“夏打盹”。午睡時間,一般以半小時到1小時為宜,時間不易過長。午休時不要在穿堂風口或空調下方,更不能對著電扇吹,以防著涼受風,發生疾病。
飲食清心
夏天氣候炎熱,“心火”比較旺盛,胃腸消化吸收功能減退,飲食應以清淡為主。盡量少吃助火的食物,比如火鍋、辛辣或油膩之物,否則容易出現口腔潰瘍、面生痤瘡、便秘等病癥。夏季喝粥是比較好的選擇,可以生津止渴,營養身體,如果再添加藥食兩用的食材,則能起到養生保健的功效,如荷葉粥、冬瓜粥、綠豆百合粥、銀耳蓮子羹等。可適當多吃些苦味清心食物,如苦瓜、苦菜、芹菜、馬蘭頭、百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