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購買過游泳館或者健身房的“年票”。這種年票可以在一年的時間內進行任意次數的消費,而價格卻只和30次左右的單次票價之和相當,因此很多購買“年票”的消費者都認為自己是占了大便宜。
但請你仔細回想一下,在購買“年票”之后,是否會出現以下的情況:付款后的第一個月里,你三五天就會去使用一次。但是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你會因為越來越多的“偶然”——或者是“忙于工作”,或者是“今天約好和朋友逛街”——不斷減少使用“年票”的次數,并且安慰自己,“還有好幾個月呢,用回來”。直到一年過去,你才發現:自己去游泳或健身的次數根本不到30次,買“年票”不但沒賺,反而虧了。
但意外的是,你并沒有太多地為自己花大價錢買“年票”感覺“肉痛”,相反,你每次想起或提及購買“年票”的時候,心里都是占便宜喜悅大于支付錢款的痛苦,即使是在最后發現自己不賺反賠時,也并不會太多地感到沮喪。
心理學家通過大量實驗發現,只要是“支付”與“消費”之間的時間差距較大,無論這一支付是在消費前還是在消費后,都能有效地降低人們“心疼錢”的感覺。
經濟學里有一個“沉沒成本”的概念,指的是已經付出的不可收回的成本,例如已經投入金錢和精力卻被停止的項目等等。沉沒成本是一個已經發生了的固定數值,但是心理學家卻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沉沒成本的價值評估卻會逐漸降低。
比如你有個朋友,是某位明星的鐵桿粉絲。他聽說這位明星在兩個月后將來到你們的家鄉巡回演出,就拉著你一起早早在官網上訂了兩張票。結果,在演唱會當天,突然下起了大雨,你家又離演唱會現場很遠。這時你的朋友打來電話催你快點集合,你最可能做的是什么?我相信“找個借口不去了”會是大多數人的選擇。
但是,如果你是在演唱會之前一天購買的門票,結果可能就與前者大相徑庭了。這時候,你如果放棄去看演出,就會感到“虧本虧到家了”,因此,無論如何都要排除萬難去看演唱會。這正是付款時間的差異所造成的截然不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