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夫妻婚前債務
娶了債主做媳婦 離婚被訴需還錢
王雷和李葉曾是大學同學,兩人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2010年,王雷的父親生病住院,為給父親治病,王雷一家耗盡積蓄,四處舉債。在此情況下,李葉主動拿出15萬元借給王雷給父親治病。
患難時刻李葉的雪中送炭讓王雷感慨萬千,覺得如果日后自己能有李葉這樣善良的妻子,一定會有幸福的生活。于是王雷向李葉展開了追求。2012年6月,王雷和李葉領取了結婚證。雖然家中負債不少,但好在10年前王雷的父母就為其置備下了一套兩居室作為婚房,就這樣,王雷和李葉開始了共同的生活。
然后婚后兩人的生活并不順心:因為之前為父親治病欠下了不少債務,王雷婚后的工資全自己攢下來用于還債,這讓李葉非常郁悶,終于在一次爭吵中全面爆發。李葉指責王雷像鐵公雞一樣一毛不拔,王雷卻說:“婚前你就知道我欠著債,既然結了婚,還分那么清干嘛?”王雷的態度徹底惹怒了李葉:“還債?你還欠著我的錢呢?”兩人互不相讓,最終,王雷負氣為李葉寫下“認可婚前欠款,確定還款”的欠條,摔門而去。
好在,雙方父母從中調和,終于讓兩人重歸于好,王雷承諾日后替李葉多分擔家務,也同意每月交給李葉1500元的家庭開銷。李葉覺得自己贏得了小小的勝利,見好就收,但心里有了防備,將王雷吵架時負氣寫的欠條保存了起來。
兩人和好不久,李葉卻意外發現丈夫有了婚外情。傷心之余的李葉提出了離婚,自知理虧的王雷也表示同意,并自愿補償李葉5萬元精神損失費。隨后,王雷和李葉到民政局辦理了離婚手續。雖然拿到了王雷給的補償款,李葉還是覺得在這場婚姻中自己吃了虧。此時,李葉想到了王雷之前寫下的欠條,便一紙訴狀將王雷訴至法院,索要15萬元的欠款及利息。庭審期間,王雷承認自己婚前向李葉借款的事實,但他表示,李葉和自己結婚后,夫妻之間財產共有,李葉已無權再向自己索要欠款。
法院審理認為,王雷在婚前向李葉借款,兩人之間即已形成債權債務關系,這筆欠款并不屬于夫妻共同債務,王雷應償還李葉15萬元借款,并按照銀行同期利率支付利息。
專家說法
和債主結婚 不影響債務效力
我國《婚姻法》明確規定了夫妻雙方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的制度,夫妻一方的婚前財產,不管是動產還是不動產,是有形財產還是無形財產,只要合法取得,就依法受到法律保護。婚前財產不因婚姻關系的延續而轉化為夫妻共同財產,除非夫妻雙方另有約定。
本案中,王雷雖然與李葉組成了家庭,但因王雷所借欠款屬于李葉的婚前個人財產,兩人在婚前就已經形成了事實上的債權債務關系,這種債權債務關系并不隨著兩人之間形成的婚姻關系而消失,王雷所持的“妻子是我的,妻子的財產也一樣屬于我”的觀點與相關法律規定相悖,必然不會得到法院的支持。
夫妻婚內債務
婚內向妻借錢 離婚遭妻追討
林靜和陳楠是一對夫妻,在兩人鬧離婚時,讓丈夫陳楠沒想到的是,妻子竟在法庭上拿出一張自己在婚姻期間寫下的欠條,要求償還欠條上的3.5萬元……
林靜說,她與丈夫陳楠結婚4年,有一個孩子,但多年來夫妻溝通不暢,常發生爭吵,感情已經破裂,故要求離婚,并要求孩子判歸女方撫養,對夫妻共同財產進行分割。林靜還向法庭提交了一張陳楠在婚姻期間向她寫下的欠條,欠條上寫明,因工程投資,陳楠向林靜借款3.5萬元,承諾2011年年底前還清。
聽了妻子的陳述,陳楠同意離婚,也承認3年前因工作上的困難向妻子以借的形式拿過錢,但他稱實際沒借這么多,而且說:“本來夫妻間的財產都是共有的,不存在所謂借不借。”
法院經過審理認為,法律規定婚后財產一般為夫妻共有,但也規定夫妻二人可以對財產另行約定,約定高于財產共有的規定,這張欠條清楚寫明了陳楠向林靜借款3.5萬元,說明這3.5萬元是歸林靜個人的,其實也就是一種對婚后夫妻財產處分的約定,所以欠條成立。
最終,法院判決欠條有效,男方應照欠條償還3.5萬元。
專家說法
婚內財產也可分開約定
夫妻間打欠條,就和婚內財產公證類似,也是一種婚內財產約定。
如果夫妻婚后財產是共同所有,那么因共同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一方向另一方借款,并不屬于民法中認定的債權債務關系,因為這種情況下兩人對共同所有的財產均具有占用和處分的權利,而且這種所有權是及于全部婚后共同財產的,此時夫妻中一方向另一方借款,一方離婚后據此主張債權,并不會得到法院的支持。
但如果這筆錢并不是用于家庭共同生活,而是以夫妻共同財產出借給一方從事個人經營活動或用于其它個人事務的,只要夫妻之間訂立借款協議,則應視為夫妻雙方約定處分夫妻共同財產的行為,離婚時可按照借款協議的約定處理。
如果夫妻約定兩人婚后財產歸各自所有,即人們常說的“AA制”,則一方向另一方借款,無論這筆借款用做何途,夫妻之間均形成了民法中的債權債務關系。但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法律承認的“AA制”僅限于夫妻雙方有書面財產約定協議的情況,夫妻雙方口頭約定的,不具有法律效力。
夫妻對外債務
丈夫借錢揮霍 妻子無需“埋單”
剛剛離婚的林女士意外收到一封起訴書,原告自稱是債主,說林女士前夫鄭某欠了他7萬元。但是,由于鄭某已經跑路,債務糾紛就落到了林女士一人身上。
林女士說,她沒想到丈夫竟會在婚姻期間瞞著她借下債務,害她被人告上法庭。上法庭后,債主亮出兩張借條,一共7萬元,而借條上寫的借款時間,剛好是在林女士與前夫婚姻存續期間。
庭審中,債主稱,這些錢是借給鄭某“做工程”的。因此,他起訴認為,這是夫妻共同債務,林女士得共同償還。
“我根本不知道丈夫借款,而且他借錢也不是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林女士說,前夫因債臺高筑下落不明,臨走前,還拿她個人的房產證,去騙取銀行貸款208萬元。目前,林女士已經報警,而且公安部門也已經針對該詐騙案立案。林女士認為,這些債務應由前夫個人承擔,不應該連累她。他們夫妻原本“收入豐厚”,擁有令人羨慕的好工作,可丈夫卻不珍惜,反而借錢賭博和揮霍,他們離婚就是因為丈夫賭博輸了不少錢。
法院審理后認為,由于鄭某沒有將借款用于投資經營,而原告債主也沒有證據證明鄭某將錢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因此,判決認定這筆債務為鄭某個人債務。
所以,法院判決要求下落不明的鄭某承擔全部債務,駁回了原告要求“妻子承擔連帶責任”的訴求。
一紙離婚證書 難逃共同債務
張凱和王麗于2002年結婚,結婚之前,為購置新房,張凱向其親朋好友共借款20萬。此筆借款中的15萬為房屋首付之用,剩余的5萬元用作房屋裝修。婚后,此筆借款由二人共同償還。
2008年,張凱和王麗因感情破裂離婚。離婚后,雙方還剩5萬元欠款沒還。張凱要求王麗繼續承擔還款責任,王麗卻以此系張凱的個人債務為由拒絕償還。
但最終法院判決此筆債務為夫妻共同債務,王麗應繼續承擔還款責任。
因為法院認為根據《婚姻法》的規定,以結婚登記日為標準,在此之前形成的債務是婚前債務。婚前債務為一方的個人債務,無需夫妻二人共同償還。但在一定條件下,婚前債務可以轉化成共同債務。這個變化的標準是以婚前所欠債務是否用于婚后共同生活來衡量的,如婚前一方按揭貸款買房,或借款用于購置了大量的結婚用品,以及借款用于裝修房屋,婚后夫妻雙方共同居住房屋或者共同使用結婚用品的。
張凱和王麗正是屬于這種情況,因為20萬借款是用于購置婚房及裝修之用,是夫妻二人共同受益,共同使用。因此,此債務已經轉化為夫妻共同債務。
(案例中人物姓名均為化名)
專家說法
夫妻對外債 不一定都是共同債
針對夫妻對外共同債務,不同情形下,會有不同的判決結果。在有的案件中,法院會判決要求配偶一方承擔連帶責任;但是,有時法院也可能不判“連帶”。
為什么同樣是婚內舉債,結果卻相差懸殊?對此,古曉丹律師說,夫妻共同債務,一般指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雙方或者其中一方為夫妻共同生活等需要對第三人所負的債務。但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與處理,一直是婚姻案件處理中的疑難問題。
一般來說,夫妻共同債務包括夫妻為家庭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夫妻共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所負的債務,或者一方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但經營收入用于家庭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等等,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應將所有發生于夫妻關系存續期間的債務,都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
對于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關鍵要看兩點,一要看對借款一事配偶“是否知情”,二要看該筆借款是否用于夫妻家庭共同生活或生產經營。總之,如果夫妻一方能夠證明該債務確為欠債人的個人債務,就無須為配偶的債務“買單”。
下列債務不能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應由一方以個人財產清償:
1、夫妻雙方約定由個人負擔的債務,但以逃避債務為目的的除外。
2、一方未經對方同意,擅自資助與其沒有撫養義務的親朋所負的債務。
3、一方未經對方同意,獨自籌資從事經營活動,其收入確未用于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
4、其它應由個人承擔的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