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紅熱是一種急性全身出疹性傳染病,用“猩紅”二字來形容皮疹的顏色,是說它介于紅色與橙色之間。該病的病原菌是一種能產生紅疹毒素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傳染源是猩紅熱患者和帶菌者,傳播方式為經空氣飛沫傳播。患者在發病前一天到出疹的高峰期傳染性最強,待皮膚脫屑時傳染性消退。猩紅熱一年四季都會發病,但冬春季的發病率較高。
可導致猩紅熱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在體外的存活力較強,在攝氏60度的環境下能存活1個小時,在1:200的石碳酸溶液中能存活15分鐘。人類對溶血性鏈球菌的免疫力很弱,患過猩紅熱之后除了能產生持久的抗紅疹毒素的抗體外,對溶血性鏈球不具有持久的免疫力,故猩紅熱患者痊愈后還有再次發病的可能,但再次發病后僅表現為急性咽炎或急性扁桃體炎,而不會再出現猩紅熱皮疹。
猩紅熱患者從發病開始一般會經歷感染性病變、中毒性病變和變態反應病變三個病理改變過程。首先,鏈球菌侵人人體后會使患者出現咽喉及扁桃體的滲出性炎癥或潰瘍,隨后炎癥經局部淋巴管引流,會引發頸部淋巴結炎或蜂窩組織炎。第二階段,患者的體內會產生中毒性病變。這是溶血性鏈球菌引發的紅疹毒素通過感染灶進入血液循環的結果。患者的中毒癥狀可表現為發熱、出現黏膜內疹和皮疹。第三階段,個別患者可發生變態反應,其心肌、腎臟、關節滑膜組織等處出現非化膿性炎癥,即其心肌有混濁腫脹及脂肪變性,其腎臟有腎小球腎炎的病理改變,其關節滑膜有炎癥改變。
猩紅熱的潛伏期通常為2~5天,發病后患者可驟然出現高熱、咽喉充血、扁桃體腫大且有膿性滲出、吞咽受限、口腔軟顎黏膜腫脹伴有米粒大小的紅疹或出血點(猩紅熱黏膜內疹)等癥狀。然后患者的皮膚開始出疹,出疹的順序是耳后、頸部、上胸部,一直到全身。這時患者的全身皮膚充血,且布滿排列密集、融合成片、針頭大小且伴有瘙癢感的猩紅色斑疹,用手指按壓后,發紅的皮膚會變為黃白色,手指抬起后再現紅色,嚴重時可有出血疹。患者皮膚皺褶部位(如肘窩、腋窩、胭窩、腹股溝等處)的皮疹比較密集,可呈紫紅色的條索狀。雖然患者的全身布滿皮疹,但其面部僅有充血和潮紅而不會出現皮疹,其口唇周圍可出現環口蒼白圈,其舌面充血,舌乳頭上的突起似楊梅(楊梅舌)。這也是猩紅熱特有的臨床體征之一。
通常,猩紅熱患者全身的皮疹在發病后的第2天達到高峰,然后開始逐漸消退,退疹也按照出疹時的先后順序進行,先出先退,后出后退,一般在3~4天后逐漸退凈。當患者全身的皮疹出完后,其體溫開始下降。從發病開始大約1周左右,其體溫可逐漸降至正常。從發病開始的第2周患者開始脫皮。皮疹嚴重者脫皮較早,也較顯著,多呈片狀。患者的頸部及軀干部大多為糠屑樣脫皮,其手掌、足底、肢體可呈片狀脫皮,其面部雖無皮疹但也可出現糠屑粉樣脫皮。脫皮的時間長短因人而異,需持續數天至數周不等。
在臨床上,患者若有驟起高熱、咽峽炎、典型皮疹、楊梅舌等表現,且與猩紅熱患者有接觸史,同時結合咽拭子細菌培養檢出了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即可確診其患有猩紅熱的診斷。此外,還應密切注意猩紅熱的以下三種并發癥:
1.心臟病變
毒血癥嚴重的猩紅熱患者可伴有中毒性心肌炎,少數患者可于發病第3周發生風濕性心臟病。
2.腎臟病變
該病患者可于發病的第3周后出現急性腎小球腎炎,腎炎的病程約為1個月,很少轉為慢性腎炎。
3.關節病變
該病患者在發病1周后即可發生關節炎,大小關節均可累及,呈游走性,偶有滲出液,數日內即可好轉。
治療猩紅熱應首選青霉素或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可根據患者的病情、年齡和體重計算用藥的劑量,用藥的時間約為兩周。對青霉素和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過敏者,可選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如阿奇霉素或地紅霉素)治療。需要說明的是,猩紅熱從發病至皮疹脫皮大約需要3周的時間。由于脫皮延續的時間因人而異,故患者病程的長短也各不相同。但對猩紅熱的診斷和治療越早,患者的病程就越短,其并發癥也越少,療效當然也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