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腫瘤是危害人類健康致人死亡的主要殺手,因而大多數人都會“談癌色變”。盡管現代醫學的迅速發展仍然未能解決腫瘤的根治問題,但檢查手段和技術的進步已使得腫瘤可以被早期發現。腫瘤治療的實踐表明,腫瘤發現得越早,治愈的機會就越多。因此,腫瘤的早期診斷已成為臨床醫師和普通百姓極為關注的問題。
在臨床上,X線、CT、超聲和核磁共振等檢查手段為腫瘤的早期發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進行這些檢查,只有當腫瘤在人體內長到直徑為1~2厘米時才可能被發現。此時,腫瘤可能已經發生轉移。況且此時并不是所有的腫瘤都能用儀器檢查出來。長期以來,人們致力于尋找一種在惡性腫瘤發生時就能從血液、尿液、胸水或腹水等體液中檢出來的標志物。結果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人們終于找到了這種有用的標志物,即TumorMarker,簡稱TM。如今該標志物已被廣泛地應用于腫瘤的臨床診斷中。
所謂腫瘤標志物是一類存在于人體組織或體液中,能用生物化學或免疫學方法測定的、腫瘤發生和生長時出現的特有物質。這些物質在正常人的體內不存在或僅是微量存在,而在癌腫患者體內不僅存在,而且其含量顯著增高。當其含量顯著升高時就有了診斷癌癥的價值。目前已在臨床上應用的腫瘤標志物主要有:
①腫瘤基因標志物:如基因突變、基因表達異常的產物等。這類物質多出現于癌前癌癥起動階段;②酶類標志物:它是腫瘤發生時產生的、其含量異常增高的代謝酶類;③癌胚抗原類標志物:它是腫瘤細胞特有的抗原或蛋白;④糖類抗原標志物:它是腫瘤細胞中具有糖類結構的異常抗原(CA);⑤激素類標志物:它是腫瘤分泌的異位激素或異常激素。
一個理想的腫瘤標志物最好能滿足以下要求:
①特異性100%,即只要查出該物質為陽性就可診斷受檢者患有腫瘤。②靈敏度100%,即只要查出該物質,受檢者體內就有腫瘤生長。③具有器官特異性,即只要在某個器官中發現了該物質,就標志哪個臟器或組織就患有腫瘤。④其含量的標志性明顯:即只要檢出該物質的含量就可以診斷腫瘤的大小或分期。⑤其含量可以反映腫瘤預后的好與壞。
按這些理想的條件來衡量,目前臨床上還沒有一個腫瘤標志物能夠達到這些要求,恐怕今后也難以實現。這就告訴我們,腫瘤標志物的檢驗結果有許多局限性。有些人在體檢中發現了某一腫瘤標志物就驚恐不安,情緒異常緊張,甚至多方奔走,盲目地接受各種檢查。實際上,這種做法完全沒有必要。我們應該正確地了解腫瘤標志物的有效性和局限性,科學地看待檢驗結果。
腫瘤標志物的有效性或適用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主要是對有可疑癥狀,經過檢查疑似有腫瘤的患者進行輔助診斷。目前臨床上診斷價值較高的腫瘤標志物有:①血清甲胎蛋白:可輔助性地診斷原發性肝細胞癌和畸胎瘤。②癌胚抗原(CEA):常用于結腸癌和直腸癌的診斷。③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多用于前列腺癌的診斷。④卵巢癌抗原(CA-125):對卵巢癌有診斷意義。⑤骨堿性磷酸酶、骨鈣素:常用于骨或骨轉移癌的診斷。⑥β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用于診斷婦女絨毛膜上皮癌。⑦尿本周蛋白:對多發性骨髓瘤有診斷意義。⑧降鈣素:常作為甲狀腺C-細胞癌的診斷指標。
2.有助于對這些癌癥的臨床階段進行分期。
3.可作為腫瘤進程和預后好壞的參考指標。
4.腫瘤標志物的動態變化有助于評估癌癥的治療方案和判斷癌癥是否復發。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腫瘤標志物都具有上述五種適用性,有的只具有部分或一兩種適用性。一般來說,存在局限性的腫瘤標志物不適合用來對無癥狀人群進行普查。但我國在肝細胞癌的高發區(如江蘇啟東縣等地),通過檢測甲胎蛋白來發現早期肝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其他腫瘤標志物則未必具有這樣的功能。由于有些檢測儀器的靈敏度不夠或檢測受到了各種生理和病理因素及測定條件的干擾,使檢測出來的腫瘤標志物呈假陰性或假陽性。因此,一次檢測得到的腫瘤標志物必須經過去除影響因素后的復查來證實。而腫瘤標志物每一項檢驗的靈敏度和特異性都有局限性,因此其診斷價值也各不相同,需要有經驗的醫師來準確判斷。
另外,要正確看待腫瘤標志物的檢驗結果。在臨床上,通常會將專家研究選定的臨界值作為區分腫瘤標志物正常與否的分界線,一旦檢驗結果超過這個臨界值即可將其判定為陽性。但實際上,分界線的兩邊都可能有異常情況,即測定值正常者也為異常,測定值異常者也可能屬于正常。因此,應該把腫瘤標志物的這個臨界值叫做參考值,而不能叫標準值,不能把這個參考值看得太絕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