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凈利潤下降可不是好事,尤其當收入還處于增加的狀態下——那表明一個公司的管理成本和運營成本提升。而當中國最強大的500家民營企業中的216家都表現如此,那么你可以斷定:一定是哪里出了問題。
全國工商聯最近發布的“中國民企500強”統計報告中,剛剛過去的2012年似乎經歷了比全球金融危機還可怕的事:民企500強的凈利潤平均跌幅為3.39%,而2008年這一數據為0.08%。
它們的收入雖然仍在增長,總額達到10.57萬億元,但增速卻明顯下滑,比2011年下降了19.6個百分點。
假如還是從數據中觀察,你很快就能找到原因—民企500強自2008年以來首次出現了稅后凈利潤低于總稅負的情況。數據顯示,2012年民企500強實現稅后凈利潤4238.44億元,而納稅總額則達到4334.78億元。
稅負已經嚴重影響了中國企業的生存和盈利能力——這頓時讓剛樂觀起來的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蒙上了一層陰影。
在過去的幾個月里,這個考察實體經濟活躍度的指數一直在榮枯線上掙扎,8月的數字則明顯回暖,被認為是中國經濟觸底企穩的標志。不過,視線縮小至小型企業身上,會發現它們的經營較為困難,已經連續17個月位于臨界點以下。
在民企500強之外,比它們脆弱的中小企業情況可能更為糟糕。
稅負過高,政府吃掉了民企的利潤,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就連北京也已經不避諱談到這一問題。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在7月下旬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企業所面臨的稅費負擔已經超過了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的平均水平,更是高于鄰近的韓國和日本——綜合考慮稅收、政府性基金、各項收費和社保金等項目后,企業稅負達到了40%。
當然,你也可以把財政部的“坦誠”看做一種信號。實際上,政府也在試圖為企業“減負”。比如,從2012年7月31日起,財政部和稅務總局牽頭向全國范圍普及“營改增”。
這是營業稅改增值稅的簡稱。我們過去提到過,這個被當做調整結構、為企業減負的做法,實際上效果也可能是相反的。分稅制不改變的前提下,營改增表面看似減少了重復征稅的問題,但對于地方政府而言,意味著稅收將進一步減少,而中央政府則將進一步集權。
尤其在房地產調控之下,地方政府土地財政收入劇減,被減掉的稅收很可能變成過頭稅找補回來——也就是說,會被提前征稅,或巧設名目征稅。國稅總局在多地發現了這種過度征稅的情況。在這件事上,地方政府有苦衷,但最終的結果就是企業生存壓力不減反增。
在央視針對2400多家上市公司所做的調查中,有100多家上繳的稅費達到凈利潤5倍以上,93%的受訪企業提到稅費負擔過重。
中國企業的經營環境堪憂,在另一份類似的調查中,更多企業把政府行政管理方面的問題列為發展中的第一大障礙,甚至高過稅負。發出這種聲音的更多為民企,它們希望獲得跟國企一樣的公平待遇,政策和制度透明化。而審批手續繁雜、不必要的行政干預及官員操守同樣也是存在的問題。
假如再說開去,包括金融服務、人才短缺和成本上升等,都是困擾民企的主要問題,并且對于小微企業的影響更偏于負面。
政府開始有了一些行動,比如,從8月1日起,對月銷售規模低于2萬元的小微企業暫免征收營業稅和增值稅。但包括500強在內的民企普遍反映出的經營窘境之下,這點讓利顯然遠遠不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