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購,在國際性的文件論述中,這一詞語大多用“MA”來代替。這兩個字母,分別代表了合并與購買,從法律的角度看,“合并”就是聯合兩家企業以創造一個新的實體。法語有一個很好的詞可用來表示這種意思:“熔合”(fusion)——讓一個新的組織從兩個舊的組織中脫穎而出。而“收購”,簡單來說就是購買。在律師、會計師和稅務專家的眼里,“收購”與“購買”具有重要的區別,但就經濟效果而言,兩者的區別并不是很大。
當中國最初的一批民營公司經過十幾年兢兢業業發展之后大多數走到了命運的十字路口。少數公司成為了行業翹楚,上市融資,萬眾矚目;而更多的公司卻面臨著兩難的抉擇——上市的門檻太高,繼續維持私有化經營又碰觸到了公司上升的天花板,究竟如何讓公司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眾多民營企業老板頭疼的問題。對于他們而言,并購并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匯,但是,如何并購,是買還是賣,買什么或是怎么賣都是讓人躊躇的問題。
而事實上每一宗企業并購案中都蘊藏著“黑匣子”,本期的封面專題,我們期待能夠為讀者抽絲剝繭的解讀出并購在時下中國所蘊含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