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法,改變了傳統課堂理論灌輸的教學方式,提高了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案例教學,務必做好教學準備,創新實施過程,講授教學與案例教學相結合,改革考核模式,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工具。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 馬克思主義理論 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0-0004-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堅定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和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為增強教學的實效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要求教學方法要符合大學生特點,提倡啟發式、參與式、研究式的教學。近年來,案例教學法被引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受到廣大師生歡迎。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和觀點、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和方法,對思想政治教育案例進行分析,以提高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其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學方法。
一 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的可行性
1.思想政治理論課傳統教學現狀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最重要的目的是促進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政治是非觀、強化他們的政治認同感、提高其政治覺悟,這種帶有強烈政治目的的教學,讓當代大學生反感。以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主要教學內容,抽象的理論與實際嚴重脫節,讓大學生感到空洞與枯燥。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側重于理論講授,強調知識灌輸,缺乏深入的啟發,學生無法把經典理論內化成個人的價值觀,更不能外化成個人的行為,這種被動的學習無法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
2.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是有益的嘗試
第一,當代大學生的特點。當代大學生成長于中國改革開放的年代,多元價值觀不斷沖擊著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人們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大學生思維活躍、自主意識強,他們渴望認識世界、張揚個性,對問題往往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基于大學生這些特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如果完全照本宣科,則脫離了學生的特點;如果完全脫離教材,則違背了該課程的基本教學目的”,而案例教學則能夠很好地適應大學生的思維特點和心理需求。
第二,案例教學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作用。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再是圍繞著理論知識進行按部就班的講解,而是根據教學目標、立足現實生活,精心設計教學案例,指導學生進行案例討論,這種討論是教師和學生在平等、寬松的氛圍里進行的。案例教學的優勢主要集中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案例教學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取決于能否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讓大學生自覺地用理論去解決現實中的各種問題。長期以來,抽象的理論讓學生難以理解,教師通常會結合例子來解決問題,但舉例子僅僅能幫助學生了解理論,而無法讓學生從心里認同和接受理論,更不能轉化為自身的觀念。而在案例教學中,利用生活中真實的事件作為載體,使學生透過案例接觸到國際和國內發展的現實,了解社會的熱點和焦點問題,關注大學生自身的學習和生活問題。與抽象的理論相比,真實的生活事件比較符合大學生的思維特點,能引起他們的興趣。通過對現實案例的分析與討論促進學生對理論的吸收,并利用理論分析說明復雜的社會現象,讓大學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2)案例教學有利于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案例教學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整個學習活動的中心。在案例分析過程中,沒有現成的答案和老師系統的講解,需要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查閱資料、獨立分析問題、加強合作學習、認真鉆研理論來解決現實問題,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和綜合的能力。在案例討論過程中,學生及時提出自己的觀點,大膽質疑、相互爭論和啟發,有助于大學生創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維的發展。通過大量的討論和發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同時還有助于學生理解民主討論的過程和特點,使學生學會尊重和理解他人。討論過后撰寫案例分析報告,可以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 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的組織和實施
1.精心準備教學案例
案例教學以案例作為主線貫穿整個學習過程,所以教學案例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案例教學的效果,教師在準備案例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案例選擇必須符合我國國情和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帶有強烈的導向性,應培養大學生具有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政治素養。所以教師不能簡單從報刊或網絡中摘錄事件或報道作為教學案例,案例的選擇必須立足國情、立足社會,要與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相聯系。
第二,案例選擇必須符合教學目標和學科特點。教學目標規定了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的要求,它指導整個教學過程的發展。在案例素材的處理上,教師必須明確教學目標,文字表達要準確、條理要清晰、案例來源要真實。對于與教學目標無關的內容,教師必須要果斷地刪掉或進行改寫。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四門課程各有特色,案例的選擇還要符合學科特點,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的教學,所選案例要體現時代性和開放性。如第八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可以選擇“當公平與效率打平手時”案例進行教學。
第三,案例選擇要注重時效性并符合大學生的發展需要。在案例選編的過程中,要求教師對社會生活和學生思想實際有足夠的認識,所選案例應與國內外發展和社會現實相聯系,也可以反映當代大學生學習、生活、戀愛和交友等問題。所選案例要發生在近幾年的時間里。對于同一知識點的教學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案例。如“微粒說——波動說——波粒兩象說”案例,案例內容屬于自然科學類,比較適合理科生。另一方面,教師選擇案例時,應多以正面教育為主,警惕一些帶有消極和不健康思想成分的素材,以免使學生產生錯誤認識。如“重慶兩大學生訴高校名譽侵權案”案例,可能會對大學生在戀愛和兩性問題上產生錯誤引導。
2.組織案例分析與討論,讓學生體驗成功
第一,獨立分析案例。在組織討論之前,教師應先呈現案例,學生認真研讀案例,在熟悉案例主要內容之后,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獨立思考。在教師沒有提供思考題時,學生要思考案例所反映的問題是什么,案例反映了什么原理知識。讓學生進入案例情境中去找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并寫出簡單的案例分析提綱。對于難度較大的案例,教師可以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第二,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組織學生進行案例討論是案例教學的關鍵。在小組討論中,組長要引導每位組員參與其中,在交流、合作、爭論中形成小組的集體成果,小組成員也可以保留自己的見解。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開始全班交流。教師可以請小組代表首先發言,小組成員可以進行補充,其他小組可以提問或質疑。也可以大家自由交流。不管采用何種形式,都必須立足案例內容和教材知識。在集體討論交流中,要注意以下兩方面內容:(1)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入的討論。要達到案例教學的預期目標,教師在課前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了解學術前沿動態、國內外形勢及預設課堂教學可能出現的各種情境,做好各種準備。案例教學的環境是復雜多變的:討論偏離主題,或討論過于零散不能深入,或出現冷場,或學生間發生爭執。這時,教師要運用教學機制調動討論的氣氛,如使用巧妙的語言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或根據課程理論設置一些具體的問題,為學生提供思路將討論引向主題。如在“寒門學子的人生突圍”的案例討論中,可引導性提問“你認為寒門學子人生突圍的突破點是什么?大學生在人生發展中應該樹立怎樣的人生態度?”在“愛·可·發(ECFA):兩岸有愛就可共同發展”的案例分析中,可引導性提問“著眼于現實,你認為兩岸和平統一的意義和價值何在?”教師還要平衡學生發言的機會,不能讓個別學生壟斷整個討論現場。在避免冷場的同時,也要避免課堂氣氛過于活躍,追求討論的形式而忽略了教學內容的滲透,影響教學效果。(2)堅持從馬克思主義理論視角討論案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具有固定性,不能隨便改變。它與其他學科不同,如管理學專業,學生通過案例討論可能會挖掘一些新的理論知識。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唯一的目標就是堅定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信心。所以,案例必須是能反映與課程相符的理論知識。案例教學鼓勵學生結合案例和聯系實際各抒己見,但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案例討論的向導。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必須立足理論提出問題,這樣才能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第三,重視總結歸納,提升主題。案例總結、提升主題是整個案例教學的高潮所在。不管學生在討論過程中觀點如何獨到,或是由于學生理論基礎較差未能領悟其中原理,教師都應該重視對案例所蘊含理論知識的總結。教師總結時必須密切聯系案例,講清理由,但總結也要把握好理論的深度,立足學生知識水平,如果理論過深,可能會影響學習效果。另外,教師要注意語言的表達,不能把自己對案例的理解視為唯一的答案。教師可以對學生的觀點和課堂表現進行點評。也可以請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總結,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愉悅并得到提升,自我效能得到實現。
3.撰寫案例分析報告和進行教學反思
對學生來說,案例的分析與討論是學生透過案例理解理論知識的過程,但學生要深化理論知識,還需要在課后撰寫案例分析報告。撰寫分析報告的過程是對案例教學整個過程的回顧,對個人學習情況和對知識掌握程度的小結,是學生內在知識不斷優化的過程。案例分析報告要求內容充實、條理清晰、具有自己的觀點。
對教師而言,進行教學反思是一個再學習的過程。教師應及時地根據案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表現,反思教學案例的選擇是否符合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中問題的設計是否能為學生提供思路、教師的預設是否到位、教師的引導是否能激發學生思考、教師的語言是否準確等等。教師可以進行課例研究,把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水平,讓實踐經驗與知識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 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堅持理論講授教學與案例教學共同發展
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主要以講授法為主,能在短時間內系統地向學生傳授完整的理論知識,而案例教學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討論和領悟。而且每一個教學案例都是獨立的,所蘊含的理論知識也是獨立的,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缺少連貫性。傳統教學與案例教學各有優劣,所以教師應該堅持理論講授和案例教學有機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也并不是所有章節都適合案例教學,對于一些理論性較強的內容,需要教師深入淺出的講解。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門課程“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這一內容,主要闡述的是馬克思主義關于認識本質的基本立場和觀點。理論較抽象,需要較強的思辨能力,教師運用講授法比較適合。
2.案例教學應該改變單一的考核形式
傳統的考核模式是用一張試卷來總結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多的是考核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記憶。這樣也會造成學生平時不聽課,期末時爭分奪秒背書的現象。為了改變這種應付式的學習態度,案例教學應該改變這種單一的考核模式。考核可以由平時成績、社會實踐和期末考核三部分組成。它們所占的分數比例分別為40%、30%、30%。考核應該更多地側重于平時參與案例討論的程度與質量(平時成績),和對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與方法的實踐能力(社會實踐)。平時成績由科任教師和小組成員共同參與評分,社會實踐要求學生每個學期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名義組織開展一些小型專題調研,提交實踐報告。如“大學生三下鄉活動調查”“大學生沉迷網絡現象調查”等。而期末考核應該重視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核,減少知識點的記憶性題目。
3.結合網絡,深化案例教學的效果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案例教學也可以利用已有的網絡平臺,創建案例教學的網絡新模式。由專任教師定期地在網絡發布案例,案例的選擇可以側重于社會的時事問題。讓學生自由組合,通過論壇參與討論,最后提交簡單的案例分析報告。教師認真批閱報告,并把批閱情況在網絡公布,讓學生得到及時的反饋。結合網絡,營造案例分析與討論的活躍氛圍,潛移默化地滲透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
參考文獻
[1]戴艷軍、楊正德.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的經驗與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3)
[2]洪明.碰撞·共鳴·認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探索[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
[3]申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案例選析[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
[4]楊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