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大學生就業是全社會就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畢業生不能順利就業,不僅直接影響畢業生個人的生活和思想情緒,還會誘發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此外,大學生畢業后能否成功就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高等教育的辦學水平和質量,關系到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本文就云南省高校大學生就業現狀的調查,展開分析其中原委,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與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現狀 長效機制 就業資源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0-0008-03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心有余而力不足”用這些話來形容目前群眾對就業現狀再合適不過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首先,當前大學生就業是全社會就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畢業生不能順利就業,不僅直接影響畢業生個人的生活和思想情緒,還會誘發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直接影響到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與發展。其次,就業是民生之本,是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最后,大學生畢業后能否成功就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高等教育的辦學水平和質量,關系到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因此,分析研究當前大學生就業現狀,有針對性地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和諧社會的構建、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展及大學生本身等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調查內容與方法
1.調查內容
調查內容包括基本信息、就業前景、就業意向和影響因素四個方面。
2.調查對象
本研究隨機抽取了云南農業大學非應屆畢業生作為調查對象,時間為2013年12月。對非應屆畢業生發放200份,回收調查問卷190份,回收率為95%。對此次研究選取的基本信息調查如下,非應屆畢業生性別調查:男性占58%,女性占42%;畢業學歷:碩士研究生占2%,本科占98%;家庭所在省份:省內占83%,省外占17%;家庭戶籍所在地:城鎮占32%,農村占68%;學習成績排名:前1/3占20%,中等占51%,后1/3占10%,不清楚占19%;是否擔任學生干部(多選):校學生干部占7%,院學生干部占26%,班級學生干部占26%,社團負責人占12%,沒有擔任過的占45%。
3.調查方法
利用自制的大學畢業生就業意向問卷調查表進行問卷調查。先對學生們講解本次問卷調查的意義,然后發放問卷調查表,要求在30分鐘內完成問卷,當場收回。
4.統計分析
調查數據利用Excel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二 調查結果與分析
1.就業前景
目前有七成大學生找第一份工作的主要參考依據仍是“專業對口”,這一觀念成為眾多畢業生就業的“障礙”,是畢業生就業的一大誤區。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對本專業就業前景的看法(見圖1),只有10%的學生認為就業前景很好,60%的學生認為一般,23%的學生認為不好,還有7%的學生對自己的專業不了解。對專業相關職業群的了解情況調查(見圖2),只有2%的學生非常了解,87%的學生了解一些,10%的學生非常不了解,還有1%的學生不想了解。結合兩張圖來看:大部分學生對于就業前景比較客觀冷靜,對本專業也有一定的了解,也有少部分學生對就業前景比較悲觀,對本專業不了解。事實上,很多學生根本不知道,企業和單位在招聘時,主要是看學生的綜合能力,對你學什么專業看得并不重。如有的外企到大學招聘,并不看重專業背景,主要看其可塑性有多大。同時也反映在高等教育上,存在一些專業一擁而上的現象。有的專業很多高校同時招生。而社會根本不需要這么多人,這種重復的生產、低層次的培養,造成人才的浪費。因而高校在擴招的同時,應加強專業教育,引領學生正確看待自己的專業,了解就業形勢是十分有必要的,讓學生全面發展,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從而在今后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能實現多層次地就業。
2.就業意向
第一,就業性質選擇。在被調查的畢業生中,64%的學生選擇“就業”,15%的學生選擇了深造,21%的學生不確定今后的發展方向(見圖3)。在此筆者認為,最合理的事實,就是能夠把考研與找工作兼顧起來,考研與找工作并不矛盾,因為考研是畢業那年的春節前,而找工作可以一直找到第二年夏天畢業。所以,花上一個學期左右的時間來復習是值得的,即使沒考上,還可以在考完之后,再加入找工作的大軍。這里需提醒的是,學生畢竟要面向社會,考研也逃避不了嚴峻的就業形勢。
第二,工作單位的選擇(可多選)。在工作單位的選擇(見圖4),一半的學生選擇畢業后去“國家機關”或“自主創業”工作,部分學生選擇去“央企”“三資企業”“中小型企業”“科研單位”工作,只有很少的學生選擇去“學?!薄八綘I企業”或選擇其他工作?!疤熘溩印焙汀熬⒁庾R”的傳統觀念是大學畢業生首先應轉變的想法,找準自身的定位,清醒地認識當前嚴峻形勢的機遇和挑戰。利用國家和政府為大學生推出寬松的就業政策,樹立主動競爭、自主創業、多渠道就業的意識,也是當前大學生必須掌握的就業技能。
第三,工作薪金的期望。本研究對學生做了工作薪金的期望做了調查(見圖5),39%的學生選擇工作薪金期望在2000~3000元,31%的學生工作薪金期望在3000~4000元,17%的學生工作薪金期望在4000元以上,12%元的學生工作薪金期望在1500~2000元,也有1%的學生對工作薪金的期望在1500元以內。在校大學生對今后就業還存在好高騖遠,對薪金要求太高,過高地看重自己。學校應該加以引導,讓學生早日了解社會,根據自身情況適當放低薪酬要求,為自己爭取到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提前做好步入社會的準備,“深挖洞、廣積糧”,多充實、提升競爭力,即便是可以“高成”也不妨先“低就”,抱著學習的心態去適應社會,從基礎做起。
從分析結果中可以看出,大學生的就業意向:在不同的就業壓力下,大學生就業時對薪金要求還是非常理性的,期望薪金與樂觀薪金,即社會實際的工資水平有高度相關性,這說明大學生對薪金的態度還是比較務實的,期望值不再不切實際,可能這也是近幾年擴招和就業壓力加大的影響結果。同時,就業競爭壓力的增大,會使得大學生在工作選擇、薪金標準和工作單位三者之間做此消彼長的調整,當競爭壓力從寬松轉向緊張時,薪金標準的著重程度會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而愿意淡化對“就業”或“深造”和工作單位的要求。就此,大學生要拋棄過去的精英情懷,努力擺正自己的心態,明白自己真正的優勢和劣勢所在,揚長避短,務實地做好自己的定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學生必須把自己擺在一個普通勞動者的位置,擴大擇業范圍。在工作單位、薪金標準和“就業”“深造”的要求上,靈活把握,盡可能地使自己在更廣闊的空間中來選擇較理想的單位,施展自己的才華。
3.就業影響因素
第一,找工作時考慮的因素。就“找工作時考慮的因素有哪些”(可多選),我們準備了6個選項供學生選擇,結果見圖6。從圖6中可以看出,云南省高校大學生就業影響最大的三個因素分別為“個人在單位的發展空間”“薪酬與福利”“單位發展前景”,對于“工作地點”“專業對口”“是否提供進修和培訓等機會”因素考慮很少。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就業形勢下,在校大學生應認清就業形勢,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畢業生要主動調整就業心態,轉變就業觀念,正確評價自己,在就業過程中理性分析自己的職業訴求,不要盲目追求所謂的“大城市、好單位、高工資”的擇業標準,要清醒地認識到,就工作崗位而言,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某些專業的學生可以考慮到邊遠地區、人才匱乏地區去就業發展。
第二,擇業時的決策影響因素。畢業后求職過程中對決策影響因素進行調查發現(見圖7),父母和學生自己對擇業的影響是最大的,其次是朋友的影響,老師的影響最小。從側面反映出,家庭地位較高、擁有廣泛社會關系的家庭,對于畢業生就業具有顯著的作用。其次,畢業生及其家長對畢業生就業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幾年前精英教育階段的觀念上,畢業生及其家長過分強調單位的性質、地理位置及工資待遇等。觀念不能及時革新,思想不能與時俱進。因而需要糾正部分大學生注重個人發展淡漠社會責任和貢獻,誠信意識弱化、重金錢輕事業、社會責任意識淡薄等不良價值觀念。切實加強對于高校畢業生就業觀念的教育引導,幫助畢業生樹立正確務實的就業觀和擇業觀。引導畢業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愛好制訂職業生涯規劃,轉變盲目從眾的擇業觀念,是當前高校就業指導的首要任務。
三 總結
高校畢業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現代化建設的主要生力軍。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是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的重要舉措。而畢業生的就業觀念沒有徹底轉變,學校教育模式、專業設置和社會需求錯位,學校就業指導尚不能滿足大學生就業的需要,畢業生就業市場信息不對稱,市場機制不健全等因素導致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日益嚴峻。
四 建議和對策
第一,培養大學生樹立“帶著知識去實踐、帶著問題去實踐、帶著思考去實踐”的社會實踐理念,與自己的未來職業發展、專業發展緊密結合,探索職業發展路徑。充分利用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特別是暑期社會實踐,積極開展走進企業、走入社會活動,將社會實踐與創新創業活動結合起來,通過充分發揮職業指導功能,激發大學生職業潛能,同時幫助大學生了解國情、社情、民情,從而實現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的作用。高校還應建立固定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用校企合作的操作模式來鍛煉學生的實踐技能,不僅能分擔高等院校承擔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壓力,也有利于把學生的實踐推向社會化,創造積極的社會價值。
第二,大學生就業過程,不僅是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的競爭過程,同時也是考驗心理素質和思想品德的過程。因此,必須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就業工作結合起來,構建大學生就業的融合機制,加強大學生的就業心理教育和輔導,加強大學生的誠信、廉潔教育。
第三,大學生就業指導,不應只針對大四畢業生,而應貫穿于大學四年學習的全過程。實現大學生順利就業所要求的各種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也絕不是畢業前一段時間內所能完成的,而是需要經過不斷的學習、實踐、提高,而逐步積累起來的,因此新生從入校起就應該接受長遠職業意識的培養,在學習與實踐的進程中,結合自己的專業,逐漸形成合理的職業理念。著名職業生涯研究學者薩帕(Super,D.E)提出了職業生涯發展“五個階段模式”學說。大學生正處在職業生涯的探索階段,而探索階段又可以分為三個時期:暫定期就業指導(15~17歲)、轉移期(18~21歲)和試行期(22~24歲)。大學時代正是跨越了轉移期和試行期兩個時期,在這兩個時期,大學生的個體能力迅速提高,職業興趣趨于穩定,逐步形成了對未來職業生涯的預期。因此,大學生需要職業興趣的培養和職業生涯教育,以了解和嘗試現實社會中的各種職業,積累一定的社會工作經驗。
參考文獻
[1]霍海偉、郭婧.大學生就業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探討[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3(3):23~25
[2]劉桂娥、喻莎.農業院校大學生就業現狀與對策[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3(7):59~61
[3]馬寧.大學生就業現狀多維剖析及就業指導長效機制構建探析[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3(16):40~43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