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實施教育改革,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與老師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心理距離與障礙。如何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就成了教師進行有效教學和與學生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重要環節。
【關鍵詞】縮短心理距離 尊重 理解 賞識 平等 愛心
【中圖分類號】G63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0-0017-01
隨著學生學業競爭壓力的不斷增大,心理健康問題也不斷出現,這直接沖擊著教育、教學。伴隨著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出現,師生之間也開始出現一系列的心理距離與障礙,更有少數心理扭曲的學生對老師進行辱罵或毆打等。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師生關系如不盡快扭轉,就有可能出現精神畸形,將無法適應現在的競爭形勢,所以形勢危矣,改善師生之間的關系并引導學生心理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一 師生之間存在的心理距離與障礙
1.教育方法的偏差
我們的學生都是“90后”,而“90后”的孩子們自我意識強,喜歡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希望老師以誠懇之心與他們交流,像對待成人那樣對待他們。因此,簡單說教或粗暴壓制都是于事無補的。如果再加上冷嘲熱諷只會加深師生之間的隔閡。
2.心理需求的偏差
現在許多家庭配置了電腦,不少學生為掌握電腦的操作而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但有的沉溺于電腦上玩游戲而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和休息。教師只是簡單要求學生不要玩電腦,而對于他們的這一需求缺乏理解,更不知如何引導學生把電腦操作與學習有機結合起來。有的教師只是簡單的限制學生,而將學生正當的心理需求加以否定,這自然就造成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與障礙。
教育是心與心的呼喚,如果教師想要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教育,必須與學生進行心靈與心靈的對話。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更了解學生,然后對不同個性的學生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只有消除師生之間的心理障礙、縮短心理的距離才能更好地開展工作并提高教學質量。
二 如何縮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
1.懂得尊重并以同齡人的心態理解學生、寬容學生
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要尊重學生并善于進行“心理移位”,設身處地體察學生的心理處境,在學習和生活方面及時地給予學生關注、引導、鼓勵,使學生逐漸對教師產生一種親切感、安全感。要嚴出于愛、愛寓于嚴、嚴而不兇、寬而不松。教師與學生畢竟是兩代人,學識、閱歷、性格等方面存在著差異,當然會產生思想觀點的不一致,解決問題方式也不一致,于是便產生了許多矛盾。此時,如果多一點理解,有足夠的耐心和寬容心,把自己放在學生的位置上,對待學生的弱點、缺點以至錯誤給予真誠的批評、教育和幫助,就不會傷害學生的人格尊嚴。另一方面教師應尊重學生應有的權利,充分相信學生發揮學生能力。在工作中應多聽取學生意見,使學生在被尊重的同時學會尊重別人,從而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這樣便縮短了心與心的距離。
2.懂得用平等客觀的方式對待學生、評價學生
作為一位新時期的教師,應公平、公正地對待和評價每一位學生。這就要求每位教師給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品行給予充分的肯定,對品行有缺點、學習和生活等方面有困難的學生要耐心教育,不得以任何理由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等。這就要求教師對全體學生做到一視同仁、公正對待,因材施教。將學生作為一個平等的主體看待,即學生與學生平等、教師與學生平等。學生不是被管教的對象,他們同樣是享有一定權利和履行法定義務的公民。只有學生覺得教師值得信賴,才能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才能為良好的教育教學工作提供堅實的基礎,也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三 結束語
總之,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進行心理換位,從學生需要和期望價值來考慮問題,而不能想當然地用自己的想法來代替學生的想法。否則就會引起學生的反感而堵塞了教師進一步了解學生獲得學生信任的道路。教師只有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用真情去打動學生,學生才愿意向教師吐露心底秘密,教師才能窺視到學生的內心世界,獲得教育學生的最好契機,才能獲得最佳的教育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郝保文.師生關系[J].教育學綱要,2003(7):91~95
[2]姜智.師生關系模式與師生關系構建[J].教育評論,1998(2):25~27
[3]李德顯.師生權利與角色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2):34~40
[4]朱莉、常華鋒.現代師生關系新論[J].當代教育科學,2003(4)
[5]姜桂春.新型師生關系模式探析[J].教育探索,2000(12)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