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在開展雙語教育方面,堅持“精化朝語,強化漢語”,朝鮮族學生雙語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也為其他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育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朝鮮族 雙語教育 漢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2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0-0020-02
一 延邊朝鮮族學校語言教育發展歷史及現狀
1.延邊朝鮮族語言教育政策的發展歷程
延邊的語言教育包括了漢語、朝鮮語和英語三語教育,本文主要談論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內的漢語和朝鮮族的雙語教育。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延邊地區的教育方針根據適應新時期需要進行了調整,延邊的雙語教育逐漸得到了實施。1980年州政府召開第二次朝鮮語文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朝鮮語是延邊地區的第一通用語。1981年10月延邊州制定的《全日制中小學教育計劃試行草案修正意見》中指出“從初中開始開設外語課……”從1988年起延邊改革中小學學制,在不同類型的15所學校、70多個班級開展了朝漢雙語教育實驗,探索提高雙語教育質量的最佳模式。到1994年,全州八個縣市基本上都開設了外語課。1995年,將漢語文教學起始年紀從小學二年級改為小學一年級,漢語文教學將入門階段的教學由“先文后語”改為“先語后文”。2001年9月,延吉市在雙語基礎上普及了小學英語從一年級開設。2002年5月,《朝鮮族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方案》通過,其中對課時安排做出了調整,將朝鮮語文的比率減少到20%~22%,漢語課時適當增加。2003年,朝鮮族學校進行了第四次課程改革,將小學階段的漢語教學比過去增加了258課時,朝鮮語課時減少41課時。2004年,吉林省朝鮮族義務教育課程計劃調整后,朝鮮語和漢語和外語的課時比率分別為14.6%、16.3%、7.9%。同年,根據新課改精神制定的《義務教育朝鮮族學校朝鮮語文課程標準》規定:“朝鮮民族作品、中國作品、外國作品所占的比例應為40%、40%、20%。”2003年,新編漢語教材出版發行。2008年起,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通過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開始全面使用。與此同時,在朝鮮族學校于不同階段進行了MHK(中國少數民族漢語水平考試)試點。總之,延邊州政府高度重視發展朝鮮族學校的語言教育,在各級朝鮮學校的積極參與下,延邊朝鮮族語言教育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2.雙語教育的實驗與理論研究正在蓬勃發展
近年來,延邊州本著“科研先行,實驗開路”的原則,堅持以課堂為主渠道,以全州16所州級雙語實驗校為重點,進行了一系列的雙語教學模式改革實驗。第一,進行了中小學朝文、漢語課時比例調整計劃。根據國家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施方案,自然減少朝文課時,適當增加漢語課時,使朝文、漢語學科在課程計劃中所占比例分別達到15%和16%。第二,堅持以“朝鮮語文”為基礎和先導,轉變課程理念和教學方式,積極倡導“先語后文”的教改模式,大力強化口語訓練,努力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第三,進行了朝鮮語“浸沒式”實驗,包括朝鮮族朝、漢、日、英多語實驗;朝漢文混用教學實驗;民族語高中轉用漢語授課實驗。除漢語言課堂教學外,嘗試在其他教學中滲透漢語。在數學、體育計算機及心理課中實行雙語教學,使學生的雙語實際運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通過這一改革措施,以學科滲透為主陣地,活動課為輔導,提高了雙語學科教學的質量,為今后雙語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有價值的經驗。
二 延邊語言教育發展趨勢的幾點認識
第一,雙語教育在今后將會得到持續發展,人們對朝、漢雙語教學的重要性的認識與過去相比將更加深刻。在民族教育發展較快的延邊地區,朝、漢雙語并重的語言觀念將逐漸成為主流。朝鮮族學校的漢語教育是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的。根據“精化朝語,強化漢語”的原則,朝鮮族學校漢語教育遵循了第二語言教學的規律,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性。近些年來,漢族漢語文教師的加入使朝鮮族與漢族漢語文教師共同擔任漢語課程教學任務,共同切磋,集體備課,使漢語教學質量不斷提高。通過接受系統的漢語教育,朝鮮族學校的學生完全有能力達到朝鮮語、漢語“朝漢兼通”的語言能力。隨著改革開放,越來越多的朝鮮族遷徙到東部沿海地區與漢族同胞共同雜居,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漢族同胞以及其他少數民族同胞移居到朝鮮族聚居地,雙語在整個社會生活中不斷顯示其重要作用,這些都為延邊雙語教育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
第二,延邊地區的語言教育,由于漢語文地位的提高,母語(朝鮮語)教育在某些地方受到了沖擊,輕視、忽視母語的現象也漸漸出現。語言學習不僅是語法詞匯的學習過程,而且是兩種文化、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碰撞與交流的過程,在漢語學習中母語發揮著重要的橋梁作用。母語對少數民族而言不僅僅是交際溝通、傳遞信息的工具,還是民族認同的象征,民族文化的載體,民族情感的依托。中國的民族語言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仍有其不可忽視和取代的作用。但目前延邊漢語文教學中最實際的教學目的就是為了高考拿高分,很多畢業生存在較嚴重的高分低能現象。加之,延邊地區朝鮮族人口的大量流動和人口負增長,導致朝鮮族學校生源日益減少,使得部分朝鮮族學校不得不關閉或合并。據延邊教育統計資料顯示,1998年延邊州專設朝鮮族小學121所,初中40所;而到了2011年僅剩下小學27所,初中17所。據統計,延邊地區漢族學校中朝鮮族學生比例1998年為小學生3.6%,中學生6.16%;2011年為小學生10.7%,中學生13.6%。可見,朝鮮族語言發展的危機在教育領域已經明顯地表現出來,影響了朝鮮族的語言和文化傳承。
三 結束語
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雙語教學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雙語教育中出現的新問題為語言學、民族學研究提出了許多新課題。在延邊地區以張貞愛等教授為代表的學者針對三語教育的語言正負遷移問題進行了較為細致的論證研究,但對在少數民族中小學如何提高漢語教學水平,為雙語甚至三語學習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基礎研究的很少。在民族學校系統中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雙語教育是“各少數民族群眾的需求與愿望”,是“提高民族教育的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因而,通過延邊地區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的研究,用科學的態度指導少數民族地區的語言教育,加大科研力度,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努力揭示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教育的特點和規律,不斷研究解決新問題是我們今后面臨的任務。
參考文獻
[1]馬岳勇、董新強.少數民族文化語境中的新疆雙語教育[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
[2]滕星.中國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研究的對象、特點、內容與方法[J].民族教育研究,1996(2)
〔責任編輯:高照〕